小苇 发表于 2018-3-28 18:13:04

农民诗人刘治华:用诗歌记录常宁“脚印”

霜袭江南岸,红景包裹着更多虚幻
金山银山,留不住大雁
风凉雨寒,带走了雀欢
化蝶,守不住凋谢的花环
嚷嚷着,热吻中的不见不散……天高云淡,山路漫漫,溪水潺潺
拾起斜雨涂鸦过的红笺,莫在落花飞絮中
寻找红颜,谦谦君子道貌岸然
誓言、承诺、初心
独望彼岸,一季又一季的花开灿烂…
叹!叹!叹!红尘客栈
最难理会的,是真情的呼唤
在落叶的归宿得到一些心安
归心包容了遗憾,精彩过后的回忆,如此内涵
曾经的曾经,成了一道迈不出的坎
爱的告白,总是那么艰难
回头看看,浪漫小屋,摆设着空荡的书案
倩影凭栏,门前独木桥已断
登山小路被盘山公路,截成一段一段
昔日的红林,与寂寞为伴
儿时的记忆仅存一半的一半
又见斜雨入帘,红叶题诗盼人还
罗列新词千千万,难搏青春与笑颜
秋去秋又回,缘来缘去
看破红尘为哪般?

初读这首《斜雨涂改过的红笺》,便被诗中的意象和浓郁的情感所感染,总以为这首诗歌的作者一定是一个温润如玉的文人,哪曾想到作者竟是一个叫做刘治华的农民,一手耕作,一手写诗,这个常宁农民诗人到底有着哪些故事,不妨一起去拜访。
诗歌可以抚平创伤
写诗的人通常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刘治华也不例外。之所以心思如些细腻,与他的成长分不开。还在8岁的时候,母亲就得了重病,在人民医院住院。父亲要忙着家里的生计,哥姐们要照顾弟妹,刘治华就停学到医院照顾母亲。站在凳子上做饭,懵懂的在医院忙碌,刘治华在很小的年纪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然而再怎么辛苦还是没能挽留母亲的生命,母亲住院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再次回到学校,瘦小的刘治华有些时候被身材高大的同学嘲笑,从那个时候起,刘治华就特别喜欢看书,特别喜欢写作,文字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当他写诗的时候,所有的忧伤和不快全都抛到了九宵云外。越写越喜欢写,越喜欢写就一直坚持写,就这样,诗歌成为了刘治华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去继续深造上学,然而,由于家境原因,刘治华选择回到农村,本来可以走上教师岗位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刘治华只能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
生活的重担也是优美字符生活充满艰辛,但也可以是优美字符。
回到农村,刘治华过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生计,刘治华努力种田。“最多的时候种过40多亩,最少的时候也种10多亩!”刘治华笑着,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瘦瘦弱弱的男子竟然如些辛勤。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刘治华把这一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除了卖稻谷挣钱,刘治华还挤出时间自己建房子,从自己做红砖到建房子,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和妻子两个人完成。生活如此艰辛,但只要有时间,刘治华总会在本子上涂涂写写,把常宁土地里的故事用诗歌进行记录。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日子过得很不轻松的时候,老父亲却双目失明了。为了照顾父亲,刘治华坚持把父亲带在身边。早上三四点起床做饭,等父亲吃了早饭后再出去做事,然后再把父亲的中饭放在保温盒里,自己则要忙到下午或者傍晚才回来。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但是老父亲的温饱一定要首先保证。就这样,父亲在刘治华的照料下,一直活到90多岁才过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刘治华喜欢从诗歌里寻找力量。周围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自己心里的想法也没有人能够懂,但所幸这一切的一切还有诗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下雨天难得清闲的时候,刘治华总是一个人在家伏案写作。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习惯,妻子和孩子们也默认了刘治华这一特殊“爱好”,在他们看来,这个爱好总比喝酒打牌强得多。

一山一水都是情,一人一物都是诗记录心情,不是刘治华诗歌的主题。
生于柏坊,长于柏坊,生活在柏坊,对于脚下的这方土地,刘治华是深爱的。刘治华把在关柏坊的故事用诗歌记录,并取名为《柏坊的记忆》。一山一水都是情,一人一物都是诗,刘治华就这样用诗歌默默记录着常宁的“脚印”。
为了挣钱,每天农闲时节,刘治华总会去各地赶集做点小生意。烟洲、蓬塘、庙前、胜桥、罗桥……对于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刘治华也都写进了诗歌。

对于诗歌,刘治华喜欢的纯粹,当有人知道刘治华知道柏坊这么多历史后,请他把诗歌用邮件发过去,刘治华毫不犹豫的发过去了,而底稿却在一次意外失火中全部烧毁了。“也没想过成名成家,就写着玩玩!”对于这些意外,刘治华也十分坦然,失去就失去,错过就错过,但是诗歌给予他的快乐和精神已经深入骨髓,有了这一点就够了。
“或许,以后不会写诗了,总想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小说,也算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记录吧!”临行前,刘治华透露自己可能会写一本小说,名字都取好了,就叫《进城》。
一山一水都是情,一人一物都是诗,这就是农民诗人刘治华的诗意人生。
作者:毛百花
来源:常宁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民诗人刘治华:用诗歌记录常宁“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