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常宁俗称为“月半节”,在史料中又称“地官节”、“亡灵节”。流行较广的是“中元节”,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上古的七月半秋尝庆丰祭祖节,称为“中元节”。
我们常宁的“月半节”,实际上从七月初七“放鬼门关”就进入节日的日程了。据传说,七月七日夜,阎王爷率先打开地狱之门,放出不满花甲(60岁)死亡的鬼魂返回阳间,寻求托生的机会。因此,在常宁有“吊长鬼寻亲人”之说。在“放鬼门关”期间,家中的老人会特别嘱咐小孩,不要到水边、火边、高坎、坟山、野岭去,免得被游荡的孤魂野鬼捉去做替身脱生。
“放鬼门关”是阎王在地狱“开闸排污”,让这股逆流涌到人间兴风作浪,寻求还阳。与“七夕·鹊桥相会”仙女赳约述情毫无牵扯,一对在天庭,一群在地狱,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
常宁七月初七至初十接新亡客,即在过去一年里,不满花甲死亡的亲人,刚入阴间鬼群,“某生”能力不足,需要家人照顾。所以七月七日太阳落岭后,在屋檐下摆一张小桌,围几条矮凳,桌面放几碟瓜果、酒水,化两把纸钱“供慰”。这个仪式是不能在正厅屋做的,已免惹恕正神。
七月初十正式接“公公婆婆”(又叫接老客),祭拜用的餐具、桌椅、香炉、桐油灯、要擦拭干净,房屋、窗叶、神台、蛛网、灰尘要扫除。正厅屋八仙桌上摆满糕点、果品,桌面四方摆放酒杯,酒杯斟三分之二的火酒或胡之酒。酒必须是刚出缸或未开过瓶盖的,否则不能用。上席右角放灯芯草桐油灯,神台上数个香炉插满信香、蜡烛,信香三根为一束,蜡烛两支为一对,大门口左右各插信香、蜡烛。接“老客”祭典开始:家中最年长的主人洗澡净身,仪态端庄,点信香、蜡烛,不停地鞠躬膜拜,满厅香烟缭绕,蜡光火焰堂堂,静候两刻,化纸钱、放爆仗散席。差不多在同一个时辰,整个一条街或一个湾场,爆仗声连续响起,如同过年。
在“供奉”“公公婆婆”的节日里,家人不得打赤膊,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在厅屋(客厅)摆躺椅睡觉。“供奉”过程中,不得碰桌椅,不得动碗筷。家里有数兄弟分了家的,老太“供”十一,老二“供”十二,以此类推。兄弟少的,按平均天数“供”,独子的,从接“供”到送,不能间断。一日三餐,必备新鲜饭菜,七、九、十一个菜均可。但豆芽和丝瓜是不能上供桌的,据传说这两样蔬菜在“老客”眼里是蛆虫。正席之外,还必须摆一小筵席放大门外,供找不到“家”或无“家”可归的亡灵用餐,以施善心。在中餐前和晚餐前,中间要“供茶”,就像初十接“老客”那样,规模小一些,但糕点、果品、酒水、以及饭菜,都不能重复使用。如果是兄弟轮“供”,中午主餐“供”过之后,请兄弟族人一起来聚餐。“供奉”过的米饭、米粉、面条、要倒进锅里“回锅”才可食用。
常宁大多数地方的“月半节”七月十四日为止,也有延续到十五日的。送“老客”这天,是最繁忙的日子,除了正常的“供奉”,还要准备米粑、高粱粑(有些地方是粽子),给列祖列宗带“粮”回去。更重要的一项是制作金银纸包,“衣冠箱”,这些“财宝”上要写好收件人——列祖列宗的姓名,寄件人——后子后孙:某某。另外还要折好成把成捆的纸钱,按亲疏关系在祭文中作出分配。晚餐不再设筵席,以“供茶”代饭,满桌瓜果、糕点、更加丰盛,“供奉”的时间略长。等到太阳落岭,全家倾巢出动,把准备好了的大包小包拿到河边或路口,架火焚烧。蜡烛、信香围着火堆插燃,主人宰杀公鸡祭祖,围着火堆浇酒念词,祈求先人投胎还阳,或登仙为神,保佑后人康泰平安等等。在这个晚上,成年人避免外出乱串,恐遭阴人抓去当挑夫。
为期数日的“月半节”结束了,这是追怀先祖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核心是尽孝敬祖,也是传承华夏文明。
来源:大义常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