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780|回复: 0

极目泉峰是乡愁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8-7-5 2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刘小玲


  泉峰观上极目远眺

  纵览祖国大好河山,便会发现,凡名山名水之处,必有名寺名庵,必有道士僧人,其山水寺庵,相互倚衬,庵寺因山水而闻名,亦或山水因庵寺而声起。

  位于常宁市胜桥镇与洋泉镇相交地段的泉峰观,便因座落峰顶涌泉的山峰,而获名泉峰观,拥有和谐的佛、道文化,而誉名山乡。据同治《常宁县志》载:“泉峰蜿蜒耸立,直上五里许,山顶有泉甚洁。” 昔山上有道观,名为泉峰观,约始建于唐武周长寿三年(694),供奉隋唐时道士、道教仙祖谢映登。

  屈指算来,泉峰观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早在常宁置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千年古寺,自然少不了它的千年流传。传说道士在谢仙洞寺中悟道修炼,曾有一樵者至洞前问道者:“洞内无水米菜蔬,何以为食?” 道者说:“洞内自有桃出。” 语毕即于空中取桃一棵予樵者,樵者食后身轻,飘然至家。再访道者不遇,岩上书:“谢君来谢君别异,映登崖中修成身;贫道今日乘鹤去,无劳俗子重问津。”

  千百年来,慕名前来者也定不少。自古历来,名山古寺就是宦官名仕、文人墨客结伴前往,吟风弄月、对洒把歌、旅游思乡的好去处,在自然山水间陶冶流连,抒发胸中思念之情、漂泊之苦、亦或忧国忧民之伤。只是历史长河滚滚前行,多少千古风流事,瞬间便被淹没,或在线装书中散落些许留存诗词,更多的是什么印迹都没留下。

  就像历史中的某次游访,2018年六月,常宁作协40余人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山脚下。不同的是现在有了水泥马路,小车可直行至山顶,大车行至半山腰。去时,由于正加修双行车道,众人只得中途下车,陟彼直上。山势笔陡,不过片刻,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脸颊红涨。几经停息,终上顶峰,已是疲惫至极。

  登上山来,顶台眺望,欣喜发现,原来山顶竟有此等爽心悦目之处。西南鸟瞰,只见天堂湖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湖面如翡,凝然如镜,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山水朦胧如梦幻,疑似瑶池落人间。都说“江南湖泊烟雨风,西湖四时景不同”,站在这里看到的天堂湖,下一秒与上一秒也截然不同,刚才还是晴光潋艳,波光粼粼,倏地阴云密布,山湖变暗,如墨深幽。朝北远眺,田野绿树,纤陌交通,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目光穷尽处,隐约可见数十里外的宜城高楼,以及密密麻麻、小若斑点的城市建筑。正如诗曰:“危峰秀出四山卑,俯瞰宜城若桂眉;早是江头多瞑色,却余飞练晚来奇。”

  此时,我真的很喜欢,就这样站在山巅,望看千年的风雨、千年的云彩,飘来又飘去,任由心底升起一缕一缕莫名的惆怅。

  崔氏老屋书香浓郁

  泉峰山下,洋胜公路旁,大茅坪。这里,几株古树,十几幢老宅,默默地述说着崔氏祖辈与这个古老村落日升日落、相守相伴的岁月故事。

  湾前是禾坪,坪前有塘,坪中有树,风水相宜。坪中有两棵古树,一棵樟树,一棵朴树。樟树树杆粗大,枝叶浓郁,如撑开的绿伞,半遮禾坪半遮水面。樟是古樟,但同朴树比来,可是重孙子见老爷爷了。朴树虬枝舒展,遒劲苍老,新枝旁逸斜出,重焕生机。因开花为红揭色,果熟时橙红色,状如珊瑚,当地人都称为珊瑚,实际上学名叫珊瑚朴,据说有四百多年了。在禾坪东后侧被遮挡的房屋后面,也有两棵古树,一棵苏铁,一棵枫树。500余年的苏铁曾经顽强扛住日本军刀的狂砍,当地人喻为“铁树将军”;枫树因树杆上下一样粗,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捧,被形象为“定海神针”。

  崔氏老屋傍古树而建,排列有序,整齐划一,同常宁境内的庙前中田、西岭六图等其它现存古民居群一样,也是典型的清代湘南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石制门墩、木质门框、砖雕门罩、四方天井、木雕花版、青砖白线、飞檐翘角。但是又不同于其它古民居,它有其独特的精致和内涵。它的精致体现在斗拱式砖雕门罩和门罩上的彩绘、书法上,门头上书有“居之安”、“天受”等大字,寓意深刻美好;体现在窗、柱、梁、枋的木雕和石墩、门墩、天井石块的石雕的匠心独运上,现保存完好的山水、花木、飞禽、走兽、人物木雕有118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更体现在建筑设计和泥匠水准上,居住老宅的崔氏后代现场介绍说,崔氏老屋原来共有三十多幢,都为同一天奠基、同一天上墙、同一天上梁、同一天封顶,建设现场那是声势浩汤、蔚为壮观。依着介绍仔细勘查,果真,现在看到的老屋前后、左右,每一幢的每一行青砖及勾缝,都处在同一水平线,而且每块青砖都是厚薄一致、精心打磨过的。据老人说,磨砖要求相当高,砖的长、宽、高度必须一致,十二条边必须笔直成线,要达到如此要求一天顶多磨两块,于是便规定每个工匠一天只能磨两块,如果工匠不顾质量只求数量想多磨块赚点钱,那就不供饭吃。

  弃落在苏铁古树保护墙下的一块刻着“崇文塔”的石牌,引起了我的关注。从村民口中获得传说,这个村子是泥沙地质,旦发地质灾害,极易下沉,为了保住这个村子,于是请来师公作法,师公说此地为船形,只要在村头建一石塔,便可镇住。塔建成后,取名崇文塔。自洪武年间落户至此、经过几代奋斗终富甲一方的崔氏,深刻领悟到读书在兴家富业中的重要作用,所取崇文,顾名思义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崇尚知识,勤奋学习,出人头地。如今塔身已复不在,细细观赏塔碑上“崇文塔”三个大字,为阳刻魏碑体,朴拙险峻,遒劲有力,应为书法名家撰写,可以想象当年崔氏在此大兴文风,是何鼎蔚!

  本人外祖父亦是兰江草堂崔氏,同行大舅之子建华表兄告诉我,草堂崔氏与大茅坪崔氏一脉相承,两先祖互为亲弟兄。表兄深爱文学,近年对崔氏家谱有过细研,并著有系列文章。在他撰写的《书香绵远的唐训方家族》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崔氏老屋那股浓郁的书香气息。在此引摘一段:

  今天大茅坪村“崔家老屋民居群”就是昔日的大和坪崔家,即唐训方祖母的娘家、唐训方父亲唐先璆(名棣林,号花圃)的外婆家。清代以降,奉行耕读家风的大和坪崔家文风甚盛,涌现出了以乾隆时期“常宁十子”之一的崔宏权为代表的一众文人。在《常宁诗文存》《宜阳诗选》中,收录的崔姓诗人就有二十余人。有趣的是,除了唐训方之外,清初石鼓书院掌教(即山长)李继圣的祖母也是大和坪崔氏,即明代崇祯时期湖南教谕崔弼之女。李继圣在《崔氏族学记》中对曾外祖父非常推崇,称其“文章为明末砥柱”。李继圣因幼时见过曾外祖父的著作,只是由于后来弄遗失了而“不获再读”,所以称之为“此余之恨”!

  崔氏老屋曾办有“尚有书院”供奉孔子,新中国以来还在崇文塔旁建起了当时常宁的第二所小学——塔泉小学。有着这么优良的尚文传统,自然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崔氏贤才辈出蛮声于世。据族谱记载:崔氏在清朝有大学生四人,五品衔一人、六品衔两人;在民国有少将一人,少校一人;现如今有国家干部近30人。

  特色小镇记忆乡愁

  泉峰山下的胜桥镇,一马平川,土地肥沃,自古以来,流毕洞、官坡洞素有常宁粮仓的美誉。

  如今,争取国家投资2.8个亿打造小城镇建设、发展十里桃花、帮扶500户贫困户脱贫、建设千亩荷花基地、千亩葵花基地、千亩彩稻基地、万亩稻虾基地……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一个富有水乡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正在悄然崛起。

  正值初夏。走进苍坪,接天莲叶,罗裙摇曳,碧波荡漾,绿叶间,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宛如仙子,超然脱俗;留田村的向日癸朵朵挺立,迎着太阳,展颜欢笑;站在泉峰山顶,俯看稻田,由紫绿水稻编织成“百善孝为先”的图案,更让人耳目一新啧叹称奇:好一幅赏心悦目的田野画卷!

  这一幅幅美丽蓝图,描绘在胜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脑海和心坎里,绽放在每一位游客的相机和字间里,同时也盛开在每一位乡贤人士的怀念和向往里。

  2017年,由原信访办主任退休的胜桥籍人士彭国清等人牵头,着手筹办成立胜桥镇乡贤会。乡贤会广泛号召,四处发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各地300余名胜桥籍志士仁人,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纷纷向娘家聚拢。通过这个平台,曾经中断了的故乡讯息又得以衔接,曾经遗落了的儿时旧梦又得以拾起,曾经模糊了的故乡人物山水又得以生动明亮起来,他们纷纷为家乡的捐资助学、公益事业、田园建设建言献策、慷慨解囊!今年,听说他们要做一件大事,全力支持镇党委政府打造“泉峰观孝文化生态公园”,把胜桥建设成一个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特色小镇,建设成一个宜居宜耕、可观可游、可品可尝的美丽新农村。

  因为在年逾七旬的彭老心中,在每一位身在异乡的胜桥游子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风景;家乡的老屋,永远是最真的依恋;家乡的食物,永远是最难忘的味道;家乡的发展,更永远是心底最挂念的事儿。

  于是,乡愁不再漂泊,不再遥不可及,从此有了搁放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