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2094|回复: 0

常宁柏坊太坪村:广益中学在烽火中的太平岁月

760

主题

847

帖子

32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25
发表于 2018-3-29 11: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宁柏坊有个地方,四面环山,中间一坪地,那个地方就叫太坪。湘江河沿太坪西边的山脚线缓漫流淌。这里名叫太坪,也许还包含有一切太平的意味在地名中。太坪陆上有河流,地下有温泉,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远在长沙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将一个学校迁入此地。1939年,长沙广益中学被搬上船,溯江而上,辗转来到常宁,借用太坪尹家大祠堂作为教学场地,开启了广益中学为期五年的南迁之旅。广益中学为何迁来常宁?这与常宁籍著名教育家、后来担任广益中学校长的李之透有很大关系。李之透原名李饱难,是常宁市柏坊镇铜古村人。李之透为了保存学校,寻找更为合适的办学场地,邀请时任学校董事长的黄士衡来到他的家乡——常宁短暂居住。

广益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原名惟一学堂。这所学校在当时的长沙首屈一指,社会上流传着“要学习、进广益”的顺口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开始,长沙城经常遭到敌机轰炸,人心惶惶。那时抗日烽火已燃遍大半个中国,武汉沦陷,长沙告急,市区内几乎所有大、中学校均已外迁,广益中学搬到大坪后的第三年,13岁的朱镕基,也背上行李和书包,来到了这里求学。当时天下大乱,而广益中学偏安于此一隅,相对太平的环境,让朱镕基等一大批学子们得到了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在李之透的促成下,该校经过精心筹划,克服种种困难,于1939年2月迁来常宁。全部校具、图书仪器及购买的稻谷、煤油等,都是通过湘江水路运到常宁柏坊来的。当年上期学校有高、初中13个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员43人。学当时的教学制度非常严格,尤其是期末考试颇有特色,据说每到期末,各班各年级考试同时进行,但座位一律重排,在同一考场内安排有不同班的考生,同班学生穿插就座,以最大限度减少作弊。相关资料记载,朱镕基在校时能背诵圆周率至100位左右。太坪的尹氏宗词在当时当地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公益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因遭水浸,至民国十七年尹氏家族商议迁址重建。


尹氏宗祠重建的规划设计由当时主政县教育部门的尹氏晓村公主持,他手绘了一西式新祠建筑图,祠堂就是按照他的设计图纸建造的。尹氏族谱这样描述当时的宗祠建设中与建成后的诸般景况:图成后,族人治砖瓦,选大木,于民国十七年农历八月(即1928年)开工建造,历时二年建成。祠堂总计大厅五间,内藏两府,外出门共五户,内房地上八间,楼上十二间,厢房二间,过厅房二间,共房二十四间。正厅与四筵相邻处,各依其方位,显露四天井,而以左右两筵沟联贯通。明窗四十,方墩六十,综计费钱三万串,用工千百。形势巨丽堂皇,矗立峨崔,邑人士过其地者,无不驻足瞻望,叹为观止。前筵拱门上,曾建一望远楼,耸峙云宵。


如此好的场地,非常适合用于临时办学,加上当地民风淳朴,崇向读书之风强劲,广益中学在太坪办学五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日后国家其中的一任总理朱镕基。广益中学迁走后,尹家祠堂就成了教书育人的场所,此后相继办起了当地的小学,太坪中学,直到近年整合教育资源,祠堂学校才被教育部门停办。


1971年,衡阳的地质探矿队417队,在那里打钻探矿,钻出了两口温泉,也许是温泉离地面较深,流至地表时,水温只有摄氏37度左右。这个温度跟季节无关,水温四季恒定,成了当地村民免费的热水来源。村民说,洗衣洗澡,都不用烧水,直接那盆来接,挑桶去担水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大量能源消耗。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熄灭,当年颠沛流离的学子好多也已作古。而今我们寻访先人足迹、缅怀先辈贡献,不由得滋生出强烈的乡愁。用崔颢的诗也许可以表达后人心境: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此刻面对历史遗迹,追忆广益中学开启了柏坊太坪良好的学风,太坪人们期盼用当年的“广益”精神去改造家乡,开发家乡的一切可开发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他们热切地盼望着家乡能人才辈出,家乡的地热资源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用家乡的人才造福桑梓。充分利用温泉等一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净山净水,保护好生存环境。


来源:天下常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