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840|回复: 0

大美常宁 | 破铜烂铁中发现的“常宁宝贝”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8-4-29 2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出土的青铜尊中,方型体尊唯有两件,一为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另一件即为常宁出土的牺首兽面纹方尊。

常宁牺首方尊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方尊形制相同,为中原文化型青铜器。

常宁是现在已知出商代青铜器最南的一个点。

中原的商朝缺乏有色金属资源,不得不到长江流域去找。这是商王武丁奋伐荆楚的主要原因。

殷墟时期,南下的商人即已就近铜矿在本地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青铜铸造业,其所需主要原料,取自幕阜山脉南北麓;铅可以在湖南常宁等地取得。

破铜烂铁中发现的“常宁宝贝”
1962年8月,一个庸常的日子,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习惯性地到长沙涂家冲废品收购站转悠。因为时不时都能从破铜烂铁里面发现珍贵的商周青铜器。

感谢那个一切都按计划的时代,各县收购的破铜烂铁都要层层上解到长沙,也感谢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让久经战乱,散落民间的吉光重器回归馆藏,重放异彩。

偌大的仓库,收来的破铜烂铁都堆在一起,工人按照铜、锡、铁等品种进行拣选分类,文物工作者在旁边看着。突然,一片饰有兽面纹的青铜残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这种分体式兽面纹太熟悉了,它们是殷商晚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典型纹饰。

在标有“常宁县”字样的麻袋里发现了商代青铜器残片!这个仓库里,存有常宁县交来的废铜2000多吨!要找齐这件青铜器的碎片,意味着要将这2000多吨废铜全部翻包。

信息马上上报省委主要领导,时任省委书记华国锋当即指示,一定要复原这件文物!

翻拣立即进行,工人翻的时候,文物工作者就守在一旁挑,“每包里总能翻出大小不一的,有的也能看出模样来,大大小小一百多块,破碎得不成样子,没法分辨出到底是什么。”

把一百多块碎片复原成一件文物,象是一个最复杂的拼图游戏。数月之后,牺首兽面纹方尊“惊艳”亮相。

器物通体高54厘米,重15公斤。方形,口外敞,肩有折棱,下有圈足,器表主纹为分体式兽面纹;肩的四隅饰圆雕鸟身、猪首、鹿角的组合动物纹,器形厚重,制作精良、造型奇异、纹饰精美,属商代晚期(殷墟期)器物,现存湖南省博物馆青铜器陈列馆。
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熊传薪先生在其专论《湖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中写道,湖南出土的青铜尊中,方型体尊唯有两件,一为宁乡月山铺转耳仑出土的四羊方尊。

另一件即为常宁出土的牺首兽面纹方尊,“其形制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方尊相同,唯冶铸技术与纹饰风格更趋成熟。”
是“常宁造”?还是控制铜铅锡资源的商部族信物?

历史不能假设,时光亦不可倒流,如果不是麻袋上的那个标签,一件稀世珍宝可能与常宁失之交臂,我们已无从知晓方尊具体在常宁的哪个地方出土,但我们应该坚信,这个盛酒的容量,揭示了远古常宁的战略地位,也揭开了那个青铜时代的辉煌与荣光。
何介钧先生在其专著《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中指出:“常宁是现在已知出商代青铜器最南的一个点”。更为吊诡的是,这个最南端出土的青铜器却带有典型的中原商文化特征,而且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方尊相同。


常宁早在原始社会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荫田白马、宜潭黄桥就曾出土过旧石器和古陶器,属荆楚文化圈。

那为什么在荆楚文化圈中出现了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征的青铜方尊?是偶然还是必然?

答案是后者。与常宁“八宝之地”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有关。

“荆楚”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期。《毛诗正义》载,“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宫室不修,荆楚背叛”。这是当时荆楚发难,背叛商朝最明确的记载。商王武丁统治之时,正当商代中期,国势极盛,曾出重兵征伐南方的“荆楚”。《诗经·商颂·殷武》中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句,反映了这次商楚战争的情况。商王武丁为什么要奋伐荆楚,向长江中游挺进呢? 青铜时代的战略资源,一是铜,二是锡,三是铅。当时定都在中原的商朝缺乏有色金属资源,不得不到长江流域去找。这是商王武丁奋伐荆楚的主要原因。当然,扩展疆土,巩固其共主的统治地位也是原因之一。
1954年,考古学家蓝蔚在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发现一座距今3500多年、商代二里岗时期的古城。蓝蔚推断,商王朝之所以要建立盘龙城,主要目的是控制江南大冶一带的铜矿,而且盘龙城水运便捷。在建立稳定的军事据点后,商王朝的势力沿长江进入洞庭湖区及湖南、江西等地,先后在湖南石门、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建立过青铜器制造中心,并且商文化通过湖南这个重要通道向岭南传播。

而常宁境内,青铜时代所需的三种战略物资铜、锡、铅均有丰富储量,且湘江、茭河(舂陵江)水运往西、往南可达岭南,往北可达长江。

何介钧先生在专论《试论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及商文化向南方传播的几个问题》中提及,“至迟在殷墟时期,南下的商人即已就近铜矿在本地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青铜铸造业,其所需主要原料,取自幕阜山脉南北麓;铅可以在湖南常宁等地取得……而锡,取自南岭都庞岭和萌渚岭”。从盘龙城的建制可以看出,商王朝对重要战略物资的控制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由此也可以推定,作为重要战略物资——铅的主产地,商王朝不可能只靠贸易手段获得,派出一支驻军,并赐其一个青铜重器作为部族信物,当是可能的。同时,在常宁境内并未发现象宁乡、新干等地那样的青铜铸造业遗址,所以,牺首方尊不是“常宁造”,但常宁在殷商时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似不容置疑。

这支商部族哪里去了?青铜文明给远古的常宁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常宁原住民属三苗部落。舜帝时,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


王恩田先生在《湖南出土商周铜器与殷人南迁》一文中指出,禹灭三苗之说无考古证据支撑,“三苗应为越所灭”。  无论哪种说法正确,殷商青铜文化传入之前,常宁应是扬越文化范围。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制公社的生活,还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的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式的生产。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过生动的描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  商代晚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湘江流域,越人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主要是在“火耕”时用于砍伐森林,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标志,盛产铅、铜、锡的常宁,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其它地区更早结束石器时代而进入青铜文明。

兴盛200多年后,盘龙城突然废弃了。废弃的原因莫衷一是,有说是因为盘庚迁殷后,作为一个重要方国的都邑,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以及与殷都不相上下的都城形制,让殷商王朝感到威胁,于是发兵攻城,盘龙城自此成为废墟;有说是因为长江边上的血吸虫病爆发,让盘龙城的居民不得不弃城而逃。

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越人掌握了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国力兴盛。而失去南方重镇盘龙城的商人没有了武力后盾,商文化元素日渐被越文化取代,势力范围收缩回黄河流域。也许,那支派驻常宁的商部族臣服了越人,文身断发,错臂左衽。吟唱着《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本文资料采自湖南省博物馆编著的《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一书和《常宁一千七百年纪事》及1992年版《常宁县志》,特此致谢!)

来源:常宁报
作者:彭国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