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837|回复: 0

常宁故事:腊八节里话古寺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9-1-13 16: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腊八节”。这一天,天刚蒙蒙亮,湘山寺的居士一班人便早已在灶台边上忙活起来了。她们将精心采购来的糯米、莲子、红豆、花生米、白豆、枸杞、核桃等9味原料放在大锅里,用柴火熬起了“腊八粥”。

“腊八节”节里“喝腊八粥”。据说,这种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这其中原由,或许与“腊”字字义有关。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意指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由此,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过去的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以此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吉祥。而在佛教的传说里,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后来,有的寺院便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做浴佛会,用“腊八粥”煮粥供佛,举行诵经活动。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久而久之,便在民间相沿成俗。当然,这只是关于“腊八节”来历的一种传说罢了。而 “腊八节”作为佛教的一个盛大节日,我们今天依然能从湘山寺的“腊八节”里感受到它的韵味。

这一天,因为腊八节,因为有了信众和游客的参与,古老而又年轻的湘山寺显得格外的热闹。喝着香甜的腊八粥,望着冬日暖阳下的大雄宝殿,不禁让人遐思起来。这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或许也反映着一个寺院的香火兴旺与历史沧桑,那一碗碗的腊八粥里似乎就是一个寺院的历史文化传承。那么,过腊八节喝腊八粥这种习俗是何时传入常宁,湘山寺又是何时建立起来的呢?

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湘山寺,东城内盘龙山下。唐延佑四年建,元泰天时重建。明天顺时,千户邓英倡捐再建。”后人又有记述说:明万历二年,知县陶敬图于寺龙池畔倡建临波阁,继于寺后松林建松涛轩。清道光时由孙淳督县坤重修寺宇。

经过多次的修建,湘山古寺在那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香火延续不断,成为古老常宁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但今天,当我们站在这块曾经浸润着古常宁精神文化的土地上时,环顾四周,已难觅古寺的影踪。而湘寺古钟作为常宁古八景之一却被广泛记载,流传,常常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巨钟,重千余斤,传为唐代古物,响如狮吼,声传数十里。在古寺前坪有古井,深二丈余,传说可与湘江通,称通湘井,“旱年水面升三尺,人皆以测天年”。井水甘凉,寺僧用之烹塔山茶待客,格外芬馨。寺后有古樟,高百尺,大十数转,枝叶婆娑,形如华盖,时为邑中之最。

传说,宋朝僧人惠洪独宿寺中,曾作有诗一首,诗中云“夜半梦回闻骤雨,十年踪迹一茫然”。但僧人没有想到,在千年之后,古寺的踪迹也逐渐变得茫然了。巧合的是,在我们试图去寻找古寺的身影时,偶然碰到了年过八旬的吴松万老人。当我们向老人问起湘山古寺时,老人便一边画一边跟我们谈了起来。

在老人的回忆里,湘山古寺有三进两横。首进为天王殿,西分悬钟、鼓,中奉弥勒菩萨像,左右旁立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后,拾阶三级为大雄宝殿,全殿五楹,柱上梁坊纵横,柱下复盆石础,中奉释迦牟尼像,两侧列塑十八罗汉。

殿后,登阶七级为观音堂,奉白瓷观音像。两侧次间为方丈和职事僧住房。寺宇石阶朱窗,白墙青瓦,飞檐四出,三进间两侧厢房与高墙相连,围成院落。
根据老人的回忆,历经千年风桑的湘山古寺,到解放之前,已初具规模。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湘山古寺日渐被拆除。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不断完善、落实,信众也不断增多,往外面拜佛的人也多了起来。

1995年,经信士周国强等人的积极奔波,在市委、政府的重视下,湘山寺在砚池山麓进行异地重建。1998年由释大愿接管,恢复湘山寺名。经过十年的不断建设,现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僧寮、居士楼等,总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梅花形状,大雄宝殿居中,以四座天桥连通四方楼房,甚是壮观。

尽管,在今天的湘山寺里,我们已然寻觅不到湘山古寺厚重的历史气息,但她的恢复,无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信众构建了一处精神与佛文化的栖息之所。

来源:大义常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