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237|回复: 1

常宁地方习俗——阳加洲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19-8-16 14: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阳加洲唱愿戏

        三年一届,每届唱三十天的“愿戏”,流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被视为湘南山区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盛会。   
    据老辈人传说,为确保平安康泰,社稷昌盛,阳加洲人以“唱愿戏”的方式来取悦于“五谷大神”、“玉皇大帝”等诸神。在唱“愿戏”之前,街邻、商会合议,推荐德高望重的长老为“头会首”,自荐或推举“经缘会首”、“酬恩会首”、“福、禄、寿、喜”会首。各会首选拔出来以后,用红纸写好喜报,用扎着红绸的抬盒抬着,众人敲锣打鼓,送至各会首家里。当选的主家率领全家老小在厅屋迎接,将大红喜报贴于正面墙上,向送喜报的人敬烟献茶。会首组成唱“愿戏”的会馆,根据唱“愿戏”的各项开支做出预算,由各会首主动认筹承担,不向民众摊派一文钱。当然会首捐资也不会吃亏,有如现在举行大型活动,企业老板有冠名权,活动所需物资由他们优先供应,有偿服务由他们优先提供。款项到位,确定请长沙或衡阳的湘剧班子来演出。在大岐岭上的观音庙设撞钟台,演出期间报时,用竹篾扎一尊咸灵菩萨,确保这届大型演出活动平安无事。在三圣祠开设厨灶,供艺人、经管、会首、和服务人员免费用餐。戏台打扫干净,重新佈置,柱子贴好对联,戏台东西两侧搭蓬,摆放长椅条桌,为阔佬、达官贵人、远来的客人和戏迷提供“雅坐”。   

    戏台坪对面塘角碴子岭旁,划为商品展销区。地方特产、洋货洋物、面食便餐、特色小吃、茶饮酒水,琳琅满目,方便戏迷就近购物和享用。“愿戏”演出临近,会首上大义山庵子,请来法术高强、义德双全的和尚,做三天道场,驱散孤魂野鬼,为唱“愿戏”扫除潜在的威胁和障碍。   

    为期三十天的唱“愿戏”正式拉开序幕,头三天由戏班子唱送戏,班里自选一些轻松欢快的折子暖场,调观众的味口,但第一出戏必须演“天官赐福”,图个吉利。最后三天为结圆正戏,中间二十四天的演出曲目由阔佬、贵人、戏迷挑选演出,选剧用红纸写上贴于台前。可容纳数千人的戏台坪或站或坐挤满了观众,为监视戏班角色的唱腔、举手投足是否符合剧情,服饰是否到位,专门有几个内行票友在西向观戏台仔细察看,唱到好处带头鼓掌叫好!反之就喝倒彩,台下观众会往台上扔草鞋。一次,演朱买臣落难乞讨,演员忘记取下结婚戒指,遭到票友起哄,要求重唱,直至唱到戏迷满意为止。   

   最后三天的结圆正戏,一天踩高脚,一天杀钗,一天勾愿。所谓踩高脚:两根丈余、六七寸围的杉木,在尖端两尺左右,钉一横桩,艺人脚站横木上,扮演地府无常鬼,头戴一顶一尺五寸的高帽,用红布制作一只五寸长的舌头,粘在下唇,形状吓人。扮演判官、小鬼的一干阴兵跟随于后,在街头巷尾游行一圈,返回戏台卸妆。此寓意是大鬼收罗游魂散鬼,押回阴曹地府,免得犯案。倒数第二天的“杀钗”戏,是三十天“愿戏”当中最精彩也是最危险的大戏。剧情述说:臣香的母亲刘四娘将要修成正果,脱凡登仙夺位,王母娘娘身已发抖,座位难保。她心生一计,派一仙子下凡,诱使刘四娘吃牛肉喝肉汤,大开五荤,震惊天下!玉帝降旨,派遣天兵天将用阴钗、阳钗杀死刘四娘。在这场戏中,扮演刘四娘的是戏班里一名最佳的武打小生,身手不凡, 扮演天将的是一名最佳净角。在演出杀钗时,乐队击鼓手又是总指挥,演员听鼓点行步与出钗、接钗。首先是“三阴钗”天将站在杀台高处,背朝刘四娘,长钗从天将头顶飞出,正中刘四娘大腿之间,接连三钗,钗钗呼啸而来,,惊心动魄!杀“三阳钗”时,天将与刘四娘面对面,刘背靠柱头,钗手一钗抛出,朝刘喉咙飞速而来。刘脚不动,身不摇,只把头偏摆几度,钢钗杀在木柱上,刘毫发无损,这样连杀三钗。在杀钗过程中,整个戏台坪看戏的人鸦雀无声,全神贯注那把飞来飞去的五尺钢钗,惊险一刻,唬得心脏都要从胸腔里跳出来!听老辈人传说,在数百年几百届的“愿戏”中,曾经发生过一次“刘四娘”被当场钗死的悲剧。会馆虽然和戏班有约在先,但出于同情和人道,也陪偿数百两银子。所以此刻,最担惊受怕的是头会首,他不停地叩头跪拜,焚香点烛,砸碗驱邪!唯恐邪魔小鬼从中作梗,闹出人命,一场戏下来,全身都被汗和尿湿了。最后一天唱“勾愿”戏:台上金碧辉煌,天宫玉皇大帝登殿,各路神仙依次而坐;本土神灵、灶王菩萨、屋檐童子、路师公公、土地婆婆、财神爷爷、舂陵龙王、毗帽先王等,驾云进殿,呈奏玉帝:祈求国泰民安,降福黎民陌姓,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玉帝一一准旨。“愿戏”大功告成,会馆各会首和乡党,身穿长衫布鞋,登台鞠躬道谢,为期三十天的“愿戏”在烟花爆竹声中圆满结束。

     来自桂阳、永兴、蓝山、嘉禾、耒阳、衡阳的戏迷,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吃遍了阳加的美味佳肴,带走了阳加的山珍河味。商会和地方当局则利用唱戏为媒, 提前数月就向两广、吴越商贾发出邀请。名为看戏,实则广开财路,贸易通商,引进吴越的粮棉丝帛,两广的水果盐酱,输出本地的土特产,一举数得!

      “愿戏”演出期间,阳加洲墟场所有店铺摊位爆棚,有借机谈婚论嫁的,有洽谈田土易手的,有议架桥修路的,有拜师学艺的,有续缘结义的,有苟合偷情的,有买空卖空的,有醉卧戏场的。酒喝高了去饮茶,茶品够了去看戏,悠哉游哉,不亦乐乎!     

“阳加洲的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糯米蒸煮发酵的东西,装在碗里象米饭,扒进嘴里如甜食,吞进胃里是美酒,度数不高,后劲不低,可以当饭吃~~饱肚,可以当酒饮~~醉人!唱“愿戏”期间,仅这一种商品就要卖出四五万斤。戏迷被这种柔软可口的催情之物臊动难安,唯有入戏赏曲才宁。舂陵河商船来往桅杆如林,三街九巷人头攒动水泄难通,毗帽峰山峦之间,条条道路夜夜火把如龙,犬兽鸟雀难眠,整个湘山区陶醉在阳加洲的“愿戏”里。瞧,一幕幕戏剧演绎了悲欢离合;看,一个墟场裹括了世间百态!   

      (彭启宇  搜集、吴佑成   整理)


   2、蒙街

       所谓“蒙街”,就是用白布缝合与街段长宽等同的一整块,悬吊在街檐下,将街上面全部蒙起来;同时在街口两头各扎一个牌楼,贴上“保护神”关公手握大刀的画像,排楼四周贴满咒符。街上各家各户门前摆放香案,案桌上安放神像,点信香、蜡烛,供奉果品。   

   “蒙街”起源于很久以前,据传说:那一年,街上瘟疫不断,东家死鸡,西家死猪,南家人亡,北家失火;河边冷狗夜夜嚎叫,西山祸殃、瘟殃连续从天而降,似有大祸来临之势。街上人心恐慌,个个胆颤心惊。街上长老商议,请来一个法术高明的道士驱邪除妖。道士治愈这家,那家又患,降服街头,街尾祸起。魔高一尺,道高一仗,道士要求用白布蒙街布阵,街邻无奈,只好答应。道士身穿道袍,头戴道帽,由上而下,舞剑驱邪,此招果然奏效,邪魔鬼怪鱼惯而逃。瘟疫平息,鸡犬安宁,人丁康健。从此便有了“蒙街”的习俗。“蒙街”的时间长短不定,代代相传,花样变化翻新。街两头的牌楼扎上了五颜六色的纸制花鸟虫鱼,街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期间有老板、财主“还愿”的,请街上戏班子唱一两天“愿戏”。经过很多年的自学和“参师”,阳加洲自己的戏班子会唱“仙女下凡”、“杨门斩子”、“穆桂英挂帅”、“刘海砍樵”、“毛古金打铁”等大小剧目。但“蒙街”期间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活动,是请茅坪的师傅来唱“灯影子戏”镇邪,剧目是“封神榜”。在戏里姜子牙收妖降魔无所不能,最后姜子牙在“封神台”封神,无意间把自己的老婆封为“瘟猪鬼”,他自己被封为“屋檐童子”,刚好是收降“瘟猪鬼”之类的神灵,可谓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傍晚时,几张方桌搭个戏台摆在街心,台子用黑布围着,布帘两边挂满硬纸或兽皮剪刻的各种故事人物。台内点一盏较亮的灯,师傅在灯前操作小人物,影像映在前面的纸屏上,观众挤坐在纸屏前的街道上看“灯影子戏”。唱“灯影子戏”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开场时,师傅焚香点烛,叩拜天地。   

   “蒙街”期间,有时还会请打油鼓的艺人“唱故事”。听众围一圈,艺人中间坐,艺人左手腋下搂着油鼓,手里握着竹板,配合右手拍打鼓面,用悠长的唱腔,述说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被贼寇追杀的故事:“哪个救了我李世民”~~“嘀嘀嘀,梆梆!”,“你当皇帝我为臣”~~“嘀嘀嘀,梆梆!”“哪个救了我唐天子呀!十万江山平半啊分!”~~“嘀嘀嘀,梆梆!”   

    阳加洲“蒙街”时,会吸引许多本乡和外地人来看戏、听故事、奏热闹。

       注:冷狗,即深更半夜孤狗独叫,老辈人认为是不吉之兆。   

    瘟殃,祸殃:天上的流星雨跌落下来,蓝色的为瘟殃,红色的为祸殃~~老辈人一直这样认为。   



来源:常宁民间文艺
(吴佑成    搜集整理)      
   责任编辑:张朔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161

帖子

4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10
发表于 2019-8-16 16:0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几还有冇?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