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起食,每个人的味蕾里或多或少都藏有家乡的记忆。
中国的饮食文化极其丰富,除了湘菜,粤菜,川菜,鲁菜四大菜系外,还有很多地方小吃,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究竟是哪里的好吃呢?估计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绝不雷同!
其实,美味佳肴带给味蕾享受的同时,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地方文化,以及人情世故。
在常宁恰(吃)十甲碗,是件隆重的事情。所谓“十甲碗”,顾名思义是用十个当地产的大瓷碗装的菜,不管是用青瓷碗、花瓷碗,只能用大碗装,用中碗,小碗端菜上桌,那是件极不尊重的事情。尊贵的客人是上宾,必须礼待,份量足才真意,热情好客那个劲无以复比。且上菜也是有讲究的,用镶边的木制托盘一个一个端上,吃完上一个才来下一个,上菜的位置必须是主陪位,当时大多使用八方桌,也就是上席的对面位。渐渐地,颇有酒席的雏形。
说起常宁十甲碗,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主原料不外乎黄花菜、红薯粉、竹笋,当然少不了大片的肉和大块排骨。
拿第一碗猪杂煮粉丝来说,重点不在于粉丝而在于汤汁,必须是刚宰的土猪,取其内脏和骨头,放在一口大铁锅里熬制,随着柴火在灶里“哔哔啪啪啪”作响,汤汁渐成白色,在碗里放上葱花,浇上一大瓢肉汤汁,一碗又白又香且热气腾腾的猪杂煮粉丝就上桌了。
接下来一碗是“哈米",哈米就是自家种的长条红薯磨成粉,加上鱼肠,鱼肝勾芡,嫩滑香甜,须用调羹舀着吃,入口直热心底,是一款老少皆宜的菜品。此品一定要选用夏季的白心红薯,不能选用南瓜薯,紫薯,也不要选用秋薯。在外面曾经用淀粉尝试勾芡,终无家乡的香浓可口,遂放弃。常宁哈米也就成了我的思乡之菜了。
第三碗则是猪脚,当时大多是炖着吃,也有红烧的,清蒸则比较少。炖制猪脚须放上去皮的马蹄,俗称“仆粒子",猪脚要用烧红的铁钳烙皮,直至表皮焦黄,菜刀刮干净清洗,经过如此工序炖制的猪脚,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马蹄清甜爽脆,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
第四碗豆腐干子,这个看似简单的一道菜,其原料选用一定要正宗,黄豆须用井水泡一天左右,烂豆、黑豆必弃之,用特有的石磨推成浆,做成块状的水豆腐,切成条状。用常宁的特产一一茶油炸制金黄,记住一定是茶油!我走过大江南北,见过无数的烹饪方法,都无常宁的好吃。
第五碗炸鱼(剁鱼),炸鱼选用的是草鱼,必须是吃青草长大的草鱼,养鱼的鱼塘水质要清澈。裹上面粉或者红薯粉炸制,外焦里嫩,脆而香甜。
第六碗"膀肉",俗称扣肉,有的地方也叫东坡肉,选用土猪的臀部或肚皮的肉,切成大块状,肉体要厚实,用茶油炸制,打十字花刀,加上常宁豆豉,上蒸笼,待香气四溢时就可以出笼了。此菜看似油腻,实则油而不腻,入口即化,醇香绵绵。此时主家会放炮仗,厨师则会同客人打招呼,说些手艺不好,多多包涵等谦虚的话。
第七碗猪肚炖海带,属于汤品,炖制时加少许墨鱼,一股淡淡的海鲜味悄然入口。常宁属内陆,能吃上“海味",算是五湖四海一家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此碗菜在常宁,有的地方则用肉丸子替代,讲究的是团团圆圆。
第八碗鸡肉,鸡肉选用母鸡,或者“县"鸡,所谓县鸡就是公鸡在小时候腌割后长大的鸡,配上黄花菜炖制,黄花菜要在没有开花之前采摘,煮熟后晾晒时不能淋雨,否则会变酸,此菜清清甜甜,营养上佳。
第九碗炒竹笋,用干笋清炒,在一番番,一轮轮高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的轰炸下,此时来碗常宁笋子,中和中和一下饱胀的胃,再适合不过了。
第十碗是碗鱼,用料为鲢鱼,一般是用来看的,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收。一股浓浓的地方特色。
至于常宁十甲碗,哪里最正宗,我问过很多老人,谁也说不出一二三来,只知道十甲碗在常宁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兴起的,没人摘得清楚了。
说归说,十甲碗谁也不会天天吃,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化,也是乡愁。尤其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说起常宁十甲碗,之间的距离立马拉近,也许,这就是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虽同是常宁人,不同地方的“十甲碗”也不尽相同,你那边的“十甲碗”是哪些?“十甲碗”的顺序又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大义常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