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677|回复: 0

年 味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20-1-17 16: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最让我期盼的事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不仅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还能品尝各种美味佳肴。
我在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长大,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拮据。平时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年关将至,母亲就会拿出一年来家里的全部积蓄带着我去镇上赶集。那时候还没有超市,更没有淘宝、京东,赶集成了置办年货的唯一途径。置办年货的同时,母亲还会给我买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她常说:“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家里再穷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大人可以穿旧衣服过年,但小孩不可以。”因此,每年春节,我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都是焕然一新。

我们村里过年,有杀年猪的风俗。到了腊月下旬,挑个好日子杀年猪,并邀请邻里乡亲过来帮忙。事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杀猪菜”。正宗的“杀猪菜”由猪血、猪肝、猪肺、小肠等内脏用大火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鲜美。袅袅炊烟、扑鼻的饭菜香、柴烧的余温,构成了儿时最难忘的记忆。

小年过后,父母开始磨豆腐、炸油豆腐、炸肉丸、鱼丸、炸红薯片,忙得热火朝天。想起“妈妈牌”的茶油炸豆腐,不禁让我垂涎三尺。首先,把豆腐切成小方丁,待茶油烧热之后放入锅里炸。炸的途中,需用菜勺轻轻翻动,使其受热均匀。不一会儿,小方丁变成了一个个金黄色的小灯笼,晶莹剔透,在油锅里翻跟斗,发出嗞嗞的响声。这时,把它们捞出来沥干油渍,配上一些酱油、辣椒粉、蒜蓉葱花等佐料。一个个油光锃亮的“小灯笼”吃起来略带茶油的清香,里嫩外酥,细软绵实。釆用这种简易的烹饪方法,保持了豆腐原始天然的独特口感。

除夕之夜,全家人欢欢喜喜吃完团圆饭之后,奶奶和母亲、婶婶带着我和堂弟堂妹围坐在火炉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父亲和叔叔则忙着贴对联、贴墙画布置房间。父亲的毛笔字写得铿锵有力、对联都是他用红纸亲笔书写的,美观又得体。贴完对联后,还会在堂屋的窗台上摆放两瓶集市上买来的塑料花,家里每个房间的墙壁上贴上几张精致的年画。父亲对贴年画也是有讲究的,堂屋正中央的位置,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头像。仿佛时刻提醒我们:“喝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睡房里通常习惯贴几张风景照或小萌娃的照片。寓意着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自己的家族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尽管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可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依然能享受到春晚带来的视觉盛宴。各路明星精彩绝伦的演技,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温暖的小家庭里,弥漫着歌声与微笑。饿了的时候,母亲给我们端上一盘糖果、瓜子、花生等零食,或蒸上一窝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酣畅淋漓地吃上一顿跨年夜宵,那种亲情的体贴和感动,用任何语言来描摹都是苍白的。

春晚结束后,长辈们开始给我们几个孩子发压岁钱了。压岁钱用红纸包裹着,几块、几十块金额不等。可惜收到的压岁钱大部分都被母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以家庭财政困难、要留着开学的时候买学习用品等种种理由,想方设法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上缴了。只剩下小部分才可以自由支配。去小卖部买几根彩珠筒或几盒擦炮,成为我们主要的消费项目。

大年初一的早晨,父亲领着妈妈和我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挨家挨户都去。那时候拜年很注重仪式感,乡亲们乐呵呵的,彼此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分享着年味,分享着喜悦。拜完年走的时候,长辈们还会往我们衣服的口袋里塞满糖果,塞得口袋圆鼓鼓的。

正月里,村里还会组织龙灯会,大人小孩都参加。我们以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为新春祈福。舞龙舞狮象征着吉祥、象征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这个风俗仍在继续传承着。

童年时代过年的时光,让我至今难以释怀。那时候虽然不富裕,但是过年的气氛却很浓,心里觉得很甜蜜。即使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但有年味儿、有感动、有快乐!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变淡了,人情味也淡了。住了多年的邻居,有的却互不认识。亲戚朋友聚会,也变得沉默不语、气氛尴尬。不像以前那样嘘寒问暖、谈笑风生,而是各自埋头玩手机。刷朋友圈、打游戏、玩抖音变成了聚会的主旋律。以前那种登门串户的拜年方式也逐渐换成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我们现在甚至连红包也不去包了,而改用“支付宝红包”。传统佳节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正在涣散、丢失。

那些静静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年味儿还能重新再找回来吗?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年复一年,岁岁朝朝,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如何变迁,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却始终是心底永恒不变的情怀。

作者:黄丽君编辑:钱辉
二审:尹维龙三审:刘杨
来源:常宁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