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267|回复: 0

隔离病区的336个小时,他们与新冠肺炎展开搏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20-2-13 1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是衡阳市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截至2月11日,已有13人治愈出院。

      在患者被成功救治的背后是“若有战,召即来,战必胜”的医务工作者。

      2月10日下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批21名医务人员和第二批22名医务人员正式交接。至此,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了自己14天336个小时的值守。目前,首批医护人员已全部通过医院体检无异常,在酒店隔离观察14天后,将再赴工作岗位。
      走近他们,听听这些来自隔离病区一线的故事。      

他会像严父一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

今年57岁的邓立普,是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南华医院抗击“新冠肺炎”临时党支部书记。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他是中国第十三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2020年1月28日,他再次披挂上阵,带队进入了南华医院隔离病区。常言说:上阵父子兵,一同出战的还有他的两名学生:钟哲峰、姚泓屹两位医生。

▲邓立普(右)为医护人员整理口罩

作为长者,他说,每次打开隔离区的门,送医生护士们进去工作的时候,都有一种送孩子们上前线的感觉。他会像严父一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戴好口罩,穿好防护服,要严格按照个流程操作。当他们工作几个小时后返回,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摘下面罩露出脸上压痕、水泡,一身湿淋淋地站在他的面前时,他感到心痛。都是二三十岁的姑娘、小伙,原本都是一群平凡的人,但在这种特殊时期勇敢地担起了责任。他说,每当看到他们在清洁区里欢歌笑语地呼吸时,他才会悄悄有些安心。救死扶伤,这是医生、护士的神圣职责,我们无法退缩!


虽然第一批进入的医护人员已经撤离,但邓立普仍然还坚守在岗位上,与第二批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做好无缝隙工作交接,确保整个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做到“零感染、零死亡”。

“新冠”来袭,“战疫老兵”再赴一线

       当钟哲峰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呼吸便变得急促起来,甚至还有些眩晕,每一次说话、行走,无不是在考验他的肺活量。“从刚开始坚持一小时,到后面一个半小时,再到后来两个多小时,我们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了。”钟哲峰开玩笑说,经过这次强化锻炼,我们再去高原缺氧地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反应了。


▲身着防护服的钟哲峰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口罩压痕、湿疹在身上可以说很稀疏平常,除了感到呼吸困难,令钟哲峰感到不适的还有闷热、脱水。防护服有时候一穿就是8小时,汗液在防护服里不断蒸发,整个人都感觉黏黏的,非常不适。“每天的小便次数都减少了,大部分水分通过皮肤汗液渗出。”钟哲峰描述。

钟哲峰是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感染科主任,他2001年刚参加工作时就开始从事传染病救治工作,至今已有19年时间,具备丰富的传染病临床救治和预防经验。2003年“非典”来袭时,钟哲峰就一直坚守在隔离病房一线。当“新冠”来袭时,作为一名“战疫老兵”,钟哲峰毅然选择奔赴抗疫一线。


因为穿着防护服,钟哲峰说,在同病人交流时,讲话要特别慢,看起病来也特别慢。他说,比普通的病人相比,新冠肺炎病人的心理负担更重。我们会在查房时与他多沟通、多鼓励。来消除他的不良情绪。病人通常也会积极配合治疗。他们也都非常感激医生,感谢国家,给了好政策,给了最好的治疗。


她们是一群上了白班上夜班的天使


▲张丹丹

今年38岁的张丹丹,本硕均毕业于南华大学,是南华医院质量评价办副主任、原感染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张丹丹跟我们分享了四个故事。


这是除夕夜里隔离病区收治的第一位确诊病人,她去武汉探亲时感染的。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没有告诉丈夫自己得病的事情。大年三十,她独自一人觉得特别孤单。张丹丹和胡曦特意去病房陪她过除夕。“她说,这是她人生当中度过的最难忘的除夕。其实我也是。我们一起拍照留念。”


这是进入隔离区前护士们的一张合影。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0多岁,多数是30来岁。她们都很年轻人,大多没有经历过什么,只是拼着勇气压抑着内心的害怕,穿着一身防护服往前冲。“那一刻,我觉得一下子受不了啦。作为护士长,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我一定要把他们平安地带回来!”终于如愿,第一批医护人员全部于昨天下午安全撤离。

这是护士黄娜咪,正在跟楼下的父亲招手。因为舅舅脑溢血住院,她的父亲来了医院。两人隔着窗子见了一面,这也是春节里父女第一次见面。面对护士长的担忧,她很乐观地说:“我没事。现在这种情况,我也帮不上家人什么忙。能见父亲一面,我已经很满足了。”说完后,就返回病房上班去了。这些在隔离病区工作的护士,常常是上了白班上夜班,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遇上危重病人更是24小时守在床头。


这是一张儿童画,张丹丹的小孩画的,希望妈妈能够平安回来。

听说女儿要进隔离区,张丹丹说,母亲都要疯了。晚上休息时,她都会通过微信,与家人沟通,希望得到理解。她说,她非常愧对自己的家人,但也感谢自己家人的鼓励与支持。

义无反顾报名隔离病区:“我和丈夫、女儿都在一线”

“我在感染科工作近十年,我有经验,让我上。”大年三十,当杨玲听闻医院内部招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援先锋队”的消息后,她报了名。
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护理一线,杨玲已经工作了28年,轮转过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五官科、感染科和神经内科,2003年,她也曾加过“非典”的战斗。如今杨玲是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杨玲

“刚开始报名瞒着家人,也是因为我们都在‘抗疫’第一线,不想让他们分心担忧。”杨玲女儿是南华医院影像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有时候要对疑似病例进行影像诊断,杨玲的丈夫则是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机务段的一名司机,春节前便一直在铁路上忙碌,疫情爆发后也是战斗在第一线。

又苦又累,没有哪一天不是忙到筋疲力尽。这是杨玲在隔离病区护理的感受,也是每一位护士的常态。“带着二三层的手套,打针的时候血管位置不好摸。”杨玲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对护理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不仅仅是行动上的不便,连说话都要靠吼,有时候嗓子都叫哑了。”


杨玲记得,隔离病区收治病人的前一天。她带着9名护士布置病房,进行消毒隔离、药品放置的工作,从上午8时一直忙到下午6时,简单吃过晚饭后,她们又开忙碌,一直到凌晨2点。第二天上午8点还要接病人,睡觉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

若有战,召即来,战必胜!这就是我们“冲杀”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