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75年后,他依然能清晰地说出三个词语:常宁、板桥、半边街。他是原国民革命军37军140师420团的一名抗日老兵,他叫张春光,生于1927年,来自福建莆田,现年93岁。 2019年1月,当我采访完张春光老兵时,我似乎窥见了那段惨烈的常宁抗日历史,一个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了保护常宁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他们冲在硝烟滚滚、枪声隆隆的战场上,与日本鬼子作殊死相拼,誓死捍卫民族胜利。而在我们常宁民间依然处处口传一句骂人的俗语——你果甲(这个)37军,这句口语应该要彻底更正过来,不能作为反面的故事流传下来,因为在1944年秋至1945年初爆发的常宁保卫战,正是这支部队用鲜血和肉躯,步步阻击日军强大的进攻和飞机大炮,死伤惨重,才避免了常宁历史上最大可能的大屠杀与屠城。
▲老兵讲述的黄茅铺在哪里呢?
93岁高龄的老兵张春光,身材魁梧高大,满头白发,鼻梁高,手掌粗厚,这是他给我的印象。若不是他的讲述,我无法知道眼前坐着的老人曾经跟随部队,一路从福建莆田来到常宁打日本,加入37军,年纪轻轻地他就与日本较量,立志把日本鬼子赶出国门。时间回到1944年2月,那年张春光17岁,他原本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但那时发生的豫湘桂系列战役,一座座城市沦陷被日军占领,武汉、长沙、衡阳、常德等地,相继被日军控制。但是发生在1944年夏天的衡阳保卫战,历时47天之久的抗日城市会战,守城的第十军在军长方先觉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多于十倍的日本,日军在装备和人数占优的情况,于1944年8月8日攻破衡阳,数万无辜老百姓惨死日本的屠刀和枪炮下。 张春光说,他有五兄弟,根据当时的抽丁政策,无法逃避服兵役的国情。他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抗日战场伤亡巨大,当时他家里贫穷,也有想去当兵的愿望,保家卫国,抗击日本的侵略。而当时,他的大哥刚结婚不久,其他的兄弟还未成家,原本是由他大哥去当兵,但考虑到大哥刚成家不久,需要照顾新婚的妻子,还要生子传承香火,其他3个年幼的弟弟还小,经过家人商量,张春光站了出来,他说作为中国青年,当家国受到欺凌时,理应走向战场,成为一名军人,用生命和血肉保卫家国。于是,他选择替兄从军,成为一名抗日军人,参加抗战。他还补充道,那时他父亲身体很差,嫂子也是用妹妹换来的。他说,心中即便有不舍,但是想到能奋勇杀敌,他便只身告别了家人,和同村的另外两个伙伴,带上简单的行李,跟着征兵的人来到了当地的乡公所。在乡公所,他见到了让他一生至今难忘的场景,在不是很大的乡公所里,挤满了很多青年,有的是自愿来当兵杀敌的,有的是被抓的,乡公所看管十分严格,但还是有人冒险出逃,有的很不幸运,又被抓了回来,有的抓回来被严刑拷打,有被活埋的,有病死的,甚至有的被枪决,这些他都亲眼见过。张春光却没有出逃的想法, 选择了替兄从军,就要好好做一名军人,杀敌才是军人的本色。 经过短暂的训练,豫湘桂系列战役还在继续,烽烟四起,枪声不断,日军的进攻是想打通粤汉铁路线,来实现战略意图。他跟随应征青年,从莆田出来,经仙游、永春、德化、永安等地,再坐火车去长沙,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37军140师420团3营机枪连,他是一个机枪手。 他讲述了在去往部队的情形。他说,在路上,有100余人的应征青年,那些不情愿去当兵的人,被用绳子牵绑着,看管很严实,但还是有的作了逃兵,他也看到了出逃后被抓回来的壮丁有一个直接被枪决。一路上,休息的时候,就被关在屋子里,行军时,才会放出来一起快步赶路。他没有过多的杂念,一路听从安排,大部分时间在走路行军,有时坐船坐火车。而路上的生活极差,吃不饱,没有油,而处在成长中的张春光,能有吃的就已经很满足了。去部队报到后,他成了一名机枪手,部队开赴到长沙,后准备去衡阳守备,但是衡阳已被日军占领,他又随部队于1944年秋天开赴常宁,与日军交战,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他是部队里年龄最小的兵,他所在的部队140师当时在常桂交界处打击日本,而守城的60师与日军正面交锋。衡阳沦陷后,常宁、耒阳等地岌岌可危,37军主力驻守在常宁一带。张春光老兵说,他和战友驻守在常宁城外的板桥、庙前、半边街、黄毛铺(莆田口音:又说黄门铺、黄茅铺,待考证),部队都夜里行军作战,白天则休息。他说到了一个细节:对于半边街,一边是商铺,一边河流,这个细节十分清晰。而且他还说出了板桥,确实当年37军140师419团、420团就驻扎常桂边界,以有利地势阻击日本的进攻。他和其他五个战友,使用一台马克沁重机枪,他是主机枪手,他恨恨地把子弹打向日军阵地,他的枪法很准,他也射杀过许多日本兵,他还说6个人负责一台机枪,一个排一挺机枪,一个连队三挺机枪,是部队火力最强的武器。常宁阻击战期间,他说打仗没有固定的地方,哪里有日军就往哪里打,战斗都是夜里打响,摧毁日军的士气。他还说日本个子较小,可是装备精良,有飞机大炮,他就用机枪打投弹的飞机,一次又一次射杀日军。 ▲走军姿的老兵 “上了战场,那只能一切看天命,顺其自然了。”张春光老人告诉我,在常宁的一次作战中,敌人的子弹惊险地穿过棉裤擦过他的左大腿,差点战死疆场,那一刻,他切身感受到死神离自己那么近。就是这群生死无畏的年轻士兵,用生命的全部打击日军,他还说,没有上战场时,打仗有点怕;一旦开枪打仗,就什么也不怕了。 对于在常宁抗战的记忆,他还说,有一次夜里发生战斗,两边地势高的地带上,向中间地处的日军射击,快到天亮后,日军早已撤去阵地,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人打自己。而在常宁,他所在的部队在运动游击战中重创日军,在防御工事中,山脚处分布的是步兵枪,山腰处就是机枪手,边打边退,用高处的重火武器打退日本的反扑。 战歇期间,他会和战友来到半边街走走,临街的商铺都是老房子,街的另一边是河流,他说当年的半边街较为繁华,人很多,也有部队驻守在那里,因为这里是通往白埠岭、泗洲山、腊园口的必经之地,也是借助有利地势出其不意击杀日军。时至70多年后,我问其张春光对于参加常宁阻击战的细节,他一口就说到了半边街和板桥,因为这里是他作为一名机枪手跟日军作战的地方,也是他与战友殊死守住的地方。如今,半边街已发生了变化,由于战火和时代变强,半边街位于庙前春和一带,古老的商铺不复存在,只是那一排长长的房子临路而建,视野开阔,还有当年战争的影子,一条路通往常桂交接处,而那些曾经用生命和鲜血守住的半边街,它所经受的战火硝烟和血肉横飞,谁能铭记呢?张春光老兵还说到一个爱情故事:他的上级排长王子来(口译)在驻扎的农户家,喜欢上了农户家的女儿,由于战事变化,排长把农户家的女儿也带走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后来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战火中结果不明,是生死不明,还是白头到老? 而至于张春光老兵口中说的地点:黄毛铺(黄茅铺或黄门铺),他当年曾在哪里住过吗?而且离半边街很近,这个地方有待考证核实,如有谁知道那段历史,可以联系笔者并公开出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赶赴江西南昌,接受日军投降。他说停战后,看到日军缴枪后,有的战友为解怒气,直接扇日本兵的耳光,因为日本人在中国犯下过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内战爆发后,他所在的部队驻扎苏北一带,但张春光对于内战毫无战意。1948年夏天,几经辗转,经过老乡的帮助下,来到上海,又在兴华会馆老乡的帮助下,从上海坐船3天3夜,和战友王国銮又回到了莆田,并涵江下船。
▲如今的半边街 ▲位于板桥横角岭“24哥无名烈士墓” 回到家的那一天,已是四年后,庆幸的是他活着回来了,张春光像是做梦一样,当年那个17岁的青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之生死不顾。回到家的那年,他21岁了,历经战争的洗礼和磨练,他更明白这个国家所经受的涂炭和苦难,更是饱受了思念的摧残,还有对父母、兄弟的牵挂。在这四年中,每一场战役之后,就是无尽的思念和遥遥无期的归期。回到家的那一天,他父母的米粉店依然开着,他站在店门口,他的母亲走了过来,以为他是来买米粉的顾客,张春光就告诉母亲,让母亲仔细看看他是谁?他母亲仔细一看,才看清是自己的儿子,两人喜气而泣,一家人又能团聚了。张春光活着回来了,他是一个抗日军人,更是父母的孩子。 ▲老兵的军礼 每一个士兵都有一个等他回家的母亲,张春光就是这个士兵。后来,张春光回家跟着父母耕田做生意,也当了乡干部,兄弟五人和父母回归了没有硝烟的生活。 如今,张春光93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习惯,看书读报,早晨在院子里或屋子里锻炼身体,而他那粗厚的手指上,仍然散发出一种力量,那就是用子弹打向日军的阵地,保护常宁,保护家国。 ▲85岁老人袁端荣讲述1944年日军扫荡半边街的罪行 采访完,跟张春光老兵告别,他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太阳斜照,他威武俊朗的身躯,又如他17岁那年一样,带着坚定和誓言,为了民族胜利,我似乎看到了他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惧生死、同仇敌忾的样子。而对于常宁人民来说,民间流传的那句——你这个37军,应该要更正过来。因为当年37军的60师、140师、95师为了抵抗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一支为保护常宁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1944年10月1日,日军从东城墙攀登而突入城内,常宁沦陷。 作者简介:子建书坊,常宁西岭人,如你身边有健在的老兵(抗日、远征军、抗美援朝)或需记载大事件,请联系微信:34875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