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作为一种历史,社会现象,作为人的一种识别标记,存在有它的意义,也有他自身的污垢。姓氏的发展历史,同人类繁衍和进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他所著《白虎通义》里提到姓氏的作用说:“人所以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原亲情,亲禽兽,别婚姻也。”虽然也曾有人利用姓氏符号的作用去争贵贱,分高低,显强弱。但从班固给姓氏下的定义来看,不无人情味,且含有一定的科学性,数典忘祖,被认为是中国人一种莫大羞耻。也是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徙居海外华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而亲情,而乡情,国情,赖以维系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许有它的一份功劳。
元末明初,传说经过一次“洪武血洗”,于是有“扯江西,填湖南”一段传奇故事,(笔者另有专著考)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常宁经过一次大移民,却是事实。姓氏由稀少而逐渐繁杂。常宁明代姓氏变迁的有一下几种:一、移民来的安插户;二、军队调来平乱,乱平后即转屯户,就是说无事种田,有战事即打仗,这类人在完国税上有优待,但是朝廷开科考试,他们却不能参考,不能当官。为了前程,纷纷转入民籍了;三、洪武血洗中逃脱出来的遗民。笔者从47册族谱的57姓121个支派统计分析:
此外还有些双姓,这种双姓但不指复姓。如桐黄塘家有周蒋氏、东洲何家的何李、瑶塘的白李、桐梓的尹龙、袁家桥的唐袁氏、磨石的刘尹氏等。这些双姓,多是一姓无名后,抚异姓亲人承兆,如蒋姓无后,抚外甥周姓为继,以后就在神堂上写上周蒋双姓。但后来在实际姓名中,还是署自己的原姓多。
如常宁萧姓的十余支派,始祖都是江西庐陵府周围迁来的,则又以泰和县为最,但是落籍常宁时间就很不一致:石盘萧氏祖先自明初先迁贵阳,再转移石盘;阳山萧氏无迁宁远、后从军再洛阳山;午桥萧氏先迁宜江,至明末清初才徙午家桥;长江龙门萧氏却都是江西泰和县直接徙来;夏茶萧氏则是从江西调任衡州知府,遂落籍衡州,第三代才转徙蓝江。仅一个姓的来源就有如此复杂。 江西以外地方迁来的基本都是军调民的。如城关邓氏来于北京正定;百骞二姓源于陕西;滕姓湘西麻阳;只有瑶塘曲市吴姓是一位元末常宁州判,原籍湖北黄州,死于任内,难以归家,其长女率弟妹就地落籍城南曲市。相传这位吴大姑,为了抚养幼弟成人,以续吴氏一宗,毕生不嫁,曲市吴姓的子孙为了纪念她的恩德,就把吴太姑奉为自己在常宁的始祖。恐怕是有明以来常宁众始祖中唯一的女性了。这在封建社会少见。 常宁人去四川的要以欧、罗、崔、周、王、白、朱、吕、殷、刘、吴、张等姓为多,难怪有人看电视说:“四川话就和我们常宁话很同音。”笔者查阅许多族谱,几乎都有常宁移民去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移湖广、填川滇”似乎有证。 据说武汉汉阳鹦鹉州就有很多常宁移民的后裔。常宁盛产杉木,木排筏到武汉下南京,都要在鹦鹉州集散,排商和排工就慢慢的定居这里。清咸丰间,常宁人唐训方在湖北任布政使时,忽传太平军要进军武汉,而武汉守军都派出去了,唐训方从鹦鹉州急集常宁伐木工人上千人,穿着训字营的军装,武汉百姓惊震,认为天兵下降,于是民心安定,太平军也惊疑退却了,可见汉阳常宁人之众。 其它迁衡阳、衡山、祁阳、宁远、临武、桂阳、蓝山、永州、耒阳新田的也不少。迁移宝庆、湘乡、桃园、常德、两广、陕西的也不乏人,土桥、东塘吴姓族载:吴氏“至乾隆离常继去者已十之八九,“而东塘吴姓在常宁的仍不下数千。 江西大量移民来,常宁相继流出,推动了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流向国外的姓氏,据笔者所知,大塘殷家有殷如初者,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农民运动失败后,他还是被亲人装箱下船逃离家乡,流徙新加坡,由一个农民革命者成了音乐教授。可能算常宁迁徙国外最早的人。以后陆续还有著名历史教授黄洞人邓嗣禹第一个落籍美国,继有李、谭、萧、吕、周、张等姓步邓后尘。还有去缅甸的萧姓等。 特别出心裁1949年随民国政府去台者,有人估计多达800之众,据《台湾常宁同乡会志》载仅在台北一地,就有王、尹、朱、何、谷、吕、汪、李、周、吴、易、奉、胡、段、范、秦、徐、唐、袁、姚、崔、曹、汤、陈、郭、张、曾、彭、贺、杨、雷、詹、邓、廖、刘、潘、滕、骞、韩、萧、谭、顾、欧阳、许、赵等等45姓名242户。
常宁姓氏明初多来自江西移民,明以前又有哪些姓氏呢?已经难以稽查,笔者仅从老《嘉庆常宁志》里查出元代以前常宁的名人中。觅得44姓,计有袭、王、汤、吴、唐、李、徐、谭、龙、邢、刘、蒋、张、马、阮、曹、周、叶、阳、郭、杨、赵、区、许、江、贺、白、鲁、萧、陈、夏、卢、朱、段、尹、向、俞、蔡、黄、范、黎、欧阳等。如区、翡、袭、邢、俞、等姓,今天已在常宁少见,阳姓在中国也属罕见。至于未入县志的姓氏,自然更多了。宋代常宁人口已相当开发了。但是这些姓氏又是从哪来的呢?旧县志也只记到宋代,宋以前就无从得见。宋朝徽、钦两个皇帝也被金人俘虏去了。宋高宗赶急逃向江南,于是中原居民也大量南迁,自然那时就有由江北直接迁徙湖南常宁的姓氏。 至于湖南最古老的土老百姓,由于他们缺少发展机能,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相当落后,远在数前年钱就被黄河流域迁来的人群所淹没同化或融化了,其中瑶民也是由北方南移中的一支。他们又被比他们进步的汉族赶进湘南山区。至今常宁瑶人还唱着“瑶人出至武昌府,”“人语声声要入洞,撑船过海雾纷纷”。瑶人远在汉代就就已多为汉族融化。虽然还被称为“蛮”地、“蛮人”。《嘉庆常宁县志》里记着:常宁古有莫瑶高山瑶,(又名板瑶、箭瑶)。莫瑶早和汉族融化,又叫名瑶和民瑶。隋书地理志说:长沙郡夷延有莫瑶,自云其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民。在汉代就已向朝廷纳贡布匹,宋代已“纳土,输皮粟”,明代瑶人开始有固定的赋税,且与汉人通婚。清乾隆21年(1756)这类瑶民改为“新籍”,风俗和汉族相同。康熙43年,批准和汉人一同参加考试。康熙54年后,每属科考,规定5个名额。这类人自然也有姓氏,与汉族不分了。所以在今天的汉姓中的姓氏,应是已有瑶人的血缘,《七修邓氏家乘》说:宜阳邓族维四:有军籍、民籍、官籍、瑶籍。因此说,常宁姓氏的祖先增加了瑶族的血缘。 至于还没有和汉人融化的高山族,即宋朝欧阳修所称的“正蛮”,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延至清代几经官府镇压,已所留无几,1953年时只有985人,1991年已增到2150人,增长速度超过汉族。这些瑶民有赵、盘、冯三姓。人口以前两姓最多,冯姓至今不过十来户。 四 常宁当今姓氏知多少常宁姓氏除了土族瑶族外、血洗遗民,明代移民和军屯户外,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初起,流通人口加速,外来经商做工日渐增多。这时期,常宁城镇中药、绸布、金银首饰等行业,绝大部分是江西人所开。城北就有做规模可观的江西会馆(即今县供销社址),柏坊、长沙也有其组织场所。至于铁匠、竹木匠、泥水匠则多来自衡阳、宝庆。 原城东几乎有半条街是衡阳木工。天长日久,也就定居常宁了。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流落下来的极少数外地难民。据民国37年(1948)3月份户口统计,常宁已有183姓,以刘姓最多,共28242人,依次则为李、周、陈、张、吴、欧阳、邓、唐、尹、廖、彭、雷、胡、黄、谭、郭、贺、易、萧、……诸姓。各姓人口多少原因复杂,刘姓人多,因其支派之多有重要关系,全县刘姓就达72支派之多。曲泽李姓一支移民就有10个支派,周姓13个支派。萧姓11支派,黄姓则有33支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政机关和工商企业的迅速发展,外地工人、干部、商人、教师、居民等纷纷调入,特别是水口山矿,四面八方来的人多大大丰富了常宁姓氏。 据1989年4月统计,全县已达到310姓,比民国37年(1948)增加近70%。计有:丁、卜、卫、义、马、万、于、尹、王、方、牛、韦、毛、孔、丰、灯、文、龙、戈、历、天、井、优、兰、皮、卢、申、冯、史、左、丘、边、帅、白、龙、艾、石、甘、宁、令、包、田、叶、圣、邝、刘、毕、齐、伏、纪、牟、乐、师、那、曲、回、朱、汤、达、印、危、许、吕、伍、任、孙、关、张、华、乔、伸、金、成、阮、延、邬、苏、何、谷、佛、李、杨、沈、佘、闵、宋、严、贡、甫、旷、汪、初、邵、陆、庞、来、陈、吴、连、冷、邹、周、易、罗、房、武、奉、孟、屈、范、向、茅、典、柒、岳、林、苗、幸、练、卓、郑、竺、宗、崖、官、禹、荣、姚、将、封、候、涂、祝、俞、相、单、查、荆、柯、娄、宫、施、茹、饶、欧阳、欧、钟、费、柳、柏、胡、贺、段、赵、厘、姜、复、织、络、洪、郝、陶、席、袁、宾、唐、顾、聂、爱、高、翁、卿、客、栾、顿、秦、泰、桂、莫、徐、钱、资、殷、晏、诸、海、耿、贾、凌、倪、郭、曹、谢、崔、阎、符、屠、黄、梁、庥、常、宿、萧、凰、盘、盛、梅、敏、谌、商、康、龚、章、戚、庾、彭、蒋、薰、程、曾、舒、傅、雄、游、韩、覃、童、葛、温、富、栗、焦、雷、靳、褚、蒯、詹、满、楚、鲍、鄢、虞、赖、解、甄、裘、廖、熊、管、蔡、碧、裴、翟、蔺、漆、綦、赛、樊、黎、谭、滕、颜、鲁、潘、薛、穆、臧、蹇、戴、瞿、魏、刀、习、上、凡、元、仇、东、厉、江、全、匡、邦、米、刑、红、邱、扶、麦、杜、辛、居、所、郁、珊、叙、衷、泉、续、巢、睦、银、喻、粟、蓝、简、缪、霍。其中犹以刘姓的55808人最多。 比民国37年增加83.4%,但较之常宁总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来说,相对增长率又算是最少的了。目前二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共288374人,占倒县总人口的38%。11个大姓人人口统计数如下表: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人 口刘 55808 李 42937 周 27883 廖 27104吴 25259 陈 25008 张 23914 王 21081唐 20902 邓 20555 彭 20023不仅姓氏大增,不同民族也多起来了,1990年人口普查,瑶族有2150人,壮族 49人,土家族17人,满族13人,苗族12人,佩族10人彝族6人,白族5人,黎族4人,布衣族3人,佤族2人,畲族2人,纳西族2人,蒙古族、拉兹族、维吾尔族各式各1人。还有已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3 人。人口已经从汉族姓氏的繁荣发展到各民族大家庭的蘩荣,进而五湖四海的五彩缤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