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上方“常宁宣传”关注我们
(7月3日,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瑶胞在采摘夏茶。近年,该乡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带动1200余名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俊峰 摄)回雁峰头,百里衡阳如画。这座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曾以血肉精魂写下不朽篇章。如今,另一场载入史册的决战到了关键时刻,铁血衡阳,慷慨如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要夺取全面胜利。站在历史节点,雁城衡阳,重燃超凡智慧和勇气,以产业为翼,带动就业、消费齐兴,精准施策,砥砺攻坚。大雁飞天,翎羽生辉。产业兴农生羽翼
(7月3日,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瑶族同胞在采摘夏茶。近年,该乡把茶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带动1200余名劳动力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乡510户贫困户均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增收。成俊峰 摄)周月秋招呼记者上门做客,捧出一个神秘的本子:“这是去年过年,儿媳妇在家写的字,好看吧!”打了几十年光棍的儿子讨了有中专文化的老婆,是周月秋老人最骄傲的事。如今的瑶乡,再也不是“媳妇不敢嫁进门”的穷山沟。兴旺的产业,让瑶乡长出美丽的翅膀。目前,塔山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年创收3600万元以上。当地51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塔山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乡。绿水青山,今是金山银山。瑶家妹采茶而歌的动人景象,让越来越多的人心向往之。有着瑶乡风情、茶旅观光、自然景观的丰富体验,瑶乡游越来越热。如今塔山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万元,带动210名贫困群众增收,获评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强镇。
(近年,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把茶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带动1200余名劳动力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乡510户贫困户均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增收。成俊峰 摄)
蓄力饱满的“衡雁”,向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振动产业发展强劲翅膀。产业增岗安“雁巢”
支撑他们的,是不断壮大的各色产业。今年4月,衡阳市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的通知》,将从事贸易流通、乡村旅游、种养加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就业扶贫车间,加大扶持力度。产业越发达,“雁巢”越安稳。除扶贫车间外,衡阳还有就业扶贫基地127个,共吸纳贫困劳动力2840人。
(7月3日,常宁市西岭“油茶小镇”生机盎然。常宁市西岭“油茶小镇”是我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也是常宁油茶核心产区,全镇油茶产业产值占比达76%。成俊峰 摄)
产业兴市起东风
(常宁市西岭“油茶小镇”是我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也是常宁油茶核心产区,全镇油茶产业产值占比达76%。成俊峰 摄)去年6月,衡阳发布《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9种消费扶贫方式,其中就包括和电商企业共建衡阳市消费扶贫管理中心。和“云端”市场一同兴起的,还有会展市场。去年8月,衡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消费扶贫,衡阳在行动”。启动仪式举行当天,现场展销扶贫产品300余种,26家单位(企业)当场签订购销合同,签约金额达1.5亿元。今年1月,衡阳市消费扶贫产品交易博览会暨消费扶贫年货节举办,100余家扶贫企业参展,累计销售额达6100万元。
结合其他消费扶贫手段,衡阳市贫困地区农产品累计销售额已超6.5亿元。
周月秋家的茶叶、凌帆家的鲜花、匡海波家的红桃等,因为消费市场勃兴,成为了紧俏货。邓群策提到的“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为减轻疫情影响,衡阳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保障产业扶贫项目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环环紧扣,一面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国家“扶贫832”、衡阳消费扶贫管理中心等平台,组织各类电商企业开展线上销售;一面组织全市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优先集中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智和勇,刻在衡阳骨子里,助其展翅翱翔。(原载《湖南日报》8月10日头版头条)
来源:新湖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