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阵 每棵树的岁月,刻在年轮里;每个人的历程,留在脚印里。高全先生从乡镇电影放映员到艺校学生;从市属企业办公室主任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国企高管核心层,他从文从业,一路走来,胸中句读,笔下玑珠,全都穿越在他即将出版的《致敬岁月》里。 《致敬岁月》是高全先生继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回望印山》之后的第二部著作。虽然,他年届半百之余,却笔力更仞;湖广两地,其文墨更新。 我与高全相识,距今已经三十多年。当时,我在衡阳地区文化馆担任群文刊物编辑。其主要工作,不仅要选编文艺稿件,还要定期举办文学、戏剧、曲艺之类的创作班。创作班人员均由各县文化馆站推荐来的,饮食住行,费用全包;采风采访,诗文词稿,好一点的作品还可在刊物上优先发表。所以,大家都想争取参加。 记得有一次,创作班多了几位新面孔,其中一位是来自常宁农村名叫高全的电影放映员。电影放映与文艺写作虽不搭界,但电影评论及幻灯词写作,也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然而,通过创作班的习作座谈,不但了解了他的文学创作能力,还就他的实名与笔名,得知了一节兰芝常生的情感故事。 这位学员的实名叫欧德全,高全只是他的笔名。欧德全虽是个拿着工资的电影放映员,但他仍是农民户口,一家人吃的是农村粮;而他的妻子雷高琴,出生在湘江边的“大堡”古镇,一家人吃的是国家粮。依照当时的身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也不知出自何种际遇,小镇妹子竟与农村后生相恋成了终身的伴侣,成为了传诵一时的佳话。为了致敬岁月,感恩生活,铭记爱情,欧德全便以妻子名字中的“高”字,和自己名字中的“全”字,派对出了“高全”的笔名。 一个名字的结合,一种情感的寄托,几十年过去了,欧德全并未以写作入职,以文章谋生。他自衡阳艺校毕业,便去了衡阳市一家无线电厂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逐波踏浪,他南下广东,通过公开招考,进到了广东韶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职。 韶能集团是国企,是鼎名南国的上市公司。公司以发展电能为主业,以经济效益论优劣。欧德全不得不韫椟藏珠,随方就圆,去尽力学习相关专业技术,尽快熟悉企业经营管理。那文章不能再写了,方格子不能再爬了,高全的笔名也就审时度势,不得常用了。我原本以为,这位业余作者的作品,真的业余了。 不知,是高全的笔名顺,还是他文学的情节深。几年下来,欧德全在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工作的职位也步步提升,他从办公室主任一步一步进入了企业的高管层。而谁也没料到,他的文学爱好也困知勉行、笔耕不止,创作出了超百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诸多作品。 高全的长篇报告文学《回望印山》,不仅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更是他为一座城市、一方故土,一位画家、一位师长,一片景区、一方风物,而无私奉献出的一本好书、一卷美文。他为传承中国印章文化,增添了一座碑铭;为宣传常宁旅游景点,绿出了一寸芳心。 纵览急功近利的网络文学、艺术快餐,还有几人能不趋名利、不计报酬,而自掏腰包,孤灯独影,去为一位八十岁的老画家歌功颂德?去为一座石刻的印山著书立说呢! 如若说,创建“中国印山”的老画家吴国威先生,是一位高尚的人;那么,《中国印山》一书的作者高全,就是一位纯粹的人。 “万家烟火上,一曲楚江秋。”时至今日,高全先生的《回望印山》刚出版不久,他的另一本新书《致敬岁月》即将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而且嘱我为之写序。 依照文坛习俗,为书作序者,都是有名望之人。而我,无名无辈,仅一休闲老者,虽与高全先生名谓师生,实属文友,为其新书作序,也就毋必应承。 致敬岁月,敬天地和同;致敬读者,致广土众民。 高全的《致敬岁月》一书,是一本纯文学作品选。全书结集为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三个部分,共计 50 多篇。其中大部分是他从青年时代到近几年内,相继在《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曲艺》《湖南日报》《南方日报》《战士文艺》《韶关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过的作品。并有多篇作品在国家及省、市级获奖。 “添一壶宜河水,喝一杯塔山茶; 告别父老和亲友,肩负行囊走天涯……揣一枚中国印,摘一朵油茶花……有情有缘立家业,心中有梦兴中华。”这是高全先生创作的歌词《我们常宁人》。 高全的文艺创作,生活底子厚,涉猎门类多,而且题材广泛,视野开阔。除了散文、小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曲艺、诗歌。他写的歌词,并由作曲家作曲制成歌带的歌曲作品,就有十几首,广为传唱。 所以,要想在一篇书序中,全面评价高全的创作,定会言不及境,难以涉猎。因此,我再借用他的两句歌词作为这篇书序的结束语: 宜水河从心中静静流过,轻轻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作者系原市文联主席) 来源:衡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