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对手机依赖性的增强, 正是看到这种需求, 共享充电宝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 并迅速收获大批用户。 然而,当消费者养成使用习惯, 共享充电宝却悄悄涨价了。 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到4元/小时, 24小时封顶价从20元涨到40元…… 不少消费者直呼“用不起”。 共享充电宝涨价情况如何,消费者对此是否接受,涨价背后又反映出怎样的经济规律?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展开调查。3月9日中午11点过,成都春熙路某商场内,张女士正在扫码租借充电宝,“出门一般不带充电宝,又离不开手机,没电了只能借。”作为共享充电宝的忠实用户,她很早就发现了租借费用的变化:“最开始每小时只要一块钱,现在涨到三四块,我还扫过6块钱一小时的,确实有点贵了。”张女士向记者讲述了3月8日两次租借充电宝的经历。中午在商场吃饭时,她先以4元/小时的价格借了一次;下午去医院看病,手机又没电了,只能再花6元借一次,“借了两次都没把电充满,4块钱连50%的电都充不到。”杨女士也发现共享充电宝涨价了。9日中午1点过,成都市二医院门口,她正在用自带的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我以前几乎每天都要租借,就是因为涨价了才买了充电宝。”她说,“涨价后每小时租借费少则三四块,多的要五六块,平均每天要花6到10块钱给手机充电,一旦忘记还,十几二十块就没了,两次就够买个充电宝了。我手上这个才50块。”张女士租借记录显示,怪兽充电24小时封顶价高达40元 网民们也纷纷吐槽共享充电宝涨价: 上次用小电不到两小时六块钱 原来人家是按半小时收费,半小时1.5元在广州,市民吴先生说,自己已经很久没使用过共享充电宝了。“之前经常出门忘带充电宝,手机又费电,所以租用共享充电宝很频繁。后来随着费用提高,归还有时也并不方便,所以我让自己养成了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记者发现,同一品牌不同场所计费标准不同。目前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为一般区域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影院、酒吧等区域为2.5元/半小时,人流量较大的景区、高铁站等区域价格略有上浮,为4元/半小时。记者在杭州街头走访时,有的商家表示,每天他们这里有六七十号人在借充电宝,一个充电宝设备根本不够用。
记者现场扫描了二维码,发现不同商家的充电宝租金折合下来大约都是3块钱每小时,而有网友反映热点景区或者热点地段,租金甚至能达到5块钱每小时甚至更多。在采访中,有商家透露了其中的定价规则。杭州某茶楼商家陈先生说,“品牌方可以和商家商量,会有分成给商户,你们想设置两块还是三块。”据了解,共享充电宝品牌方为了进入商家,都有承诺租金收益和商家分成,具体的分成细则各有不同。租金定价可以和商家协商确定,而有的共享充电宝品牌方为了拿到网吧、商场等人流密集处的入场券,会相应提高商家的分成比例,以此来打通商家。以低价占领市场后突然涨价,似乎是共享产品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共享单车为例,起步价从最初的1元提高到1.5元,现在骑一次往往要两三元,网友吐槽“比坐公交还要贵”。然而,就算共享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许多消费者仍会持续使用。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忘记给自己的充电宝充电,而且觉得太重懒得带,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只能租借充电宝。“以后会尽量选择便宜的,如果只有贵的也没办法,再贵还是会用。”她说。杨女士虽然已经买了充电宝,也没有完全放弃共享充电宝。“我经常丢充电宝,现在这个不知道是第几个了。”她说,“现在吃饭、坐地铁都要用手机,如果电量掉到10%,可能连家都回不了,这时候就必须借。” 不过她也表示,如果价格涨得太离谱,共享充电宝可能还是会被像她这样的年轻消费者淘汰。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有4家,小电科技,街电科技,来电科技和怪兽充电,被称为“三电一兽”。近日,有消息称,企业怪兽充电正在与花旗、中金、华兴资本及高盛等投行洽商,计划募资3亿美元,或在今年上半年赴美上市,冲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与此同时,另一家共享充电宝服务商小电科技已放出上市消息。据浙江证监局官网显示,2020年6月29日,小电科技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创业板上市。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花落谁家,尚未见分晓。 《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洞察2020》报告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69.2亿元。随着这一市场用户的不断增长,刚需地位的稳固及供给端的快速扩张,其交易规模自2021年将持续保持40%-80%的高速增长,有望在2024年达到500亿元。此前,“三电一兽”多名负责人透露自身已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据业内相关人士测算,如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单价再度增加,部分企业的年利润率可能超过 60%。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的负责人说,除了收入增加、现金回报更高等因素外,高流量业务也是提高入场费和分成比率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客运量大的酒吧,入场费甚至高达每年200000元。对此,业内认为,除融资之外,共享充电宝企业需要形成自身的造血模式,涨价趋势不可避免。“当然,这种涨价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溢价幅度太大,则会导致市场供需之间出现矛盾,最终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前景,长期来看还有待观察。共享充电行业几家头部平台从运营模式到产品大同小异,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差异化。此外,快充技术的未来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需求。包括OPPO、小米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快充技术,其中OPPO甚至亮出了史无前例的125W快充技术,被业内人士视为“智能手机迈入百瓦快充的第一步”;另外,各大手机厂商在电池容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4000毫安基本已经成为行业标配。一旦该领域出现突破性进步,例如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大的容量,搭配成熟的快充技术,用电焦虑即会得到缓解,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就随之下行。共享充电宝只有涨价这一招? “充了50分钟,要了我6块钱,以前一小时不是才一块钱吗?”经过了5年的发展,不少习惯了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突然发现,这不起眼又离不开的充电宝,不知何时已变成小小“吞金兽”。不断上涨的收费让用户大呼“用不起共享充电宝”。针对涨价一事,有共享充电宝公司表示,涨价是不同区域的门店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收费标准,并不是平台统一调价。
在共享充电宝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前半小时免费”“一小时只要一元”的策略是企业的主要选择。但低价模式不可持续,在用户形成习惯后,市场需求增加,而新增供应不足,加之维护保养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必须考虑盈利问题,因此提价势在必行。这些是纯市场行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策略和手段。
从用户角度来看,虽然有人调侃“连充电宝自由都快失去了”,但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确实极大地缓解了人们的充电焦虑。用户享受到了随时随地可以充电的方便,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看来共享充电宝涨价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消费者对价格最为敏感,如果共享充电宝企业没有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能力,给用户创造出可以涨价的理由,涨价很可能会导致用户数量不增反减。留给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更多还是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技术革新、服务革新,让消费者愿意为涨价买单。
来源:广州日报、封面视频、 浙江电视台教科影视频道、蓝TV现场 值班编辑:倪王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