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宁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路边摊呢? 路边摊必须有独到的口味才能笼络住吃货的心。煎的炸的,要控制好火候,拿捏住食材的外焦里嫩;辣的香的,要有足够的臂力,将一口铁锅掂舞得虎虎生风,让食材与酱料碰撞出最恰到好处的滋味。 餐厅酒店的美食往往精致复杂,像是种“官方发言”,而路边摊则更偏向“地方方言”,对味觉来说,它通俗易懂,简单刺激。就像路边的荷结,卖河结的老板把荷结的配料配好,米豆腐、猪血、嗦螺照样按照这个配料来煮,不用搞太多新奇的口味去追求异域风情。只需要把常宁人喜爱的、习惯的口味做地道了,便会让常宁人牵肠挂肚,就不必再担心生意不好,只怕还忙不过来呢!夏天来一碗冰豆沙,找到自己喜爱的摊主,再来一份麻辣烫一个鸡蛋仔,好像所有的委屈和不开心都可以烟消云散。紫阳步行街的臭豆腐,东正街的荷结,南门的煎饼果子,莲花的夜宵……这些路边摊土生土长的地道小吃,之所以可以代表常宁,那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常宁人的味蕾诚实地“票选”出来的经典味道,它值得。它几乎不会拒绝任何人,也愿意用一腔热情去拥抱真实的人间。当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骑上小电动回家的路上有一家活色生香的路边摊在等你,不必拘束,也不必在乎吃相,暗垂的夜色贴心地帮你掩饰眼底的疲惫,那一刻,面对眼前冒着热气的食物,一切防备都可以卸下了。如今大多数餐馆都以“网红、可以打卡拍照”作为噱头,一样的味道且暂放一边,只是坐在那里吃饭,总觉得周围一切太过精致,有一种我不精致就显得格格不入。网红餐厅的消费往往也不会太便宜,一顿饭要注意坐姿、吃相、仪容仪表,一顿饭下来可能什么味道都没有记住,就已经结束了,有些可惜。那种场合似乎更适合与人约会聊事情,但若要是想踏踏实实吃顿身心舒畅的,相信,大家还是会选路边摊吧。或许还是因为路边摊离真实的生活更近吧。它见过太多常宁人无可奈何的茫然与捉襟见肘的窘迫,因此也更加包容。相比较那些要正襟危坐、小心举箸的高档餐厅,门面破旧、桌椅散乱、一次性餐具打点一切的路边摊,似乎更能让人专注于填饱肚子这件事本身。它的逻辑简单而坚定:不管怎样,先踏实吃饱,明天的风雨再大,总有办法应对的。而路边摊之所以能够让人自心底产生这种亲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常宁人。街头巷尾飘摇的路边摊里负责掌勺的老板、在桌椅间辗转腾挪的老板娘,甚至还有常去的食客,附近的居民,与这些人发生的互动和联结,似乎是连锁餐厅里正规培训出的服务员礼貌微笑的服务很难替代的一种相遇。尤其那些开在自己家附近的摊子,老板几乎认得出在这片居住的每个人的脸,对于常去的食客,谁爱吃香菜,谁绝不吃葱,谁能吃辣子,几乎如数家珍。或许,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路边摊好吃,就是因为味觉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心情与氛围的影响。而路边摊之于我们,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好去处,也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避风港。去路边摊吃饭,本身就是可以满足多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在炉灶边守着大锅挥舞锅铲的老板,在几张简陋桌椅中蹁跹流连的老板娘,在夜色中短暂停留的食客,他们有温度,有感情,有生活的羁绊。人人捧着大碗,将晶莹透亮的冰凉粉搅拌的得风生水起,只瞥一眼,就顿觉胃口大开。再点上一份嗦螺一份过凉水的噎粉,嗦完抹抹嘴边的红油,仍感到意犹未尽。 没有讲究的就餐空间,也没有华丽的餐具和摆盘,但恰是这样的路边摊好惹人爱。它们像是常宁这座小县城滋味的底气,默不作声地用味道直击人心,也像是一颗颗摇晃的星子,为每个饥肠辘辘的人指引方向。或许,那些在高楼缝隙中摇摇晃晃的橘黄灯光,那些街头巷尾飘散出的诱人香气,那些被路边摊抚慰过的人心,早就已经将答案书写过无数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