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5068|回复: 0

常宁的这些古塔,你都知道几座?里面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21-10-24 14: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宁境内的古塔现存两座,而且完好,这两座古塔就是培元塔和双龙惜字塔。两塔中,前者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者是衡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前者矗立在宜水河西岸,后者则矗立在舂陵河西岸,两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文化及风水有关。



  在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0年)的《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图上,常宁县城东、南、北(西北,笔者注)城外都标绘着塔的,而在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中,也有多处文字记载了县城东、南、西、北城外的塔及建塔时间的。现择之列出:1.知县陈梦松在崇文塔记中云:“县之西、北及偏东,旧有上吉、文星、梯云三塔,规制宏敞,高插云霄。惟南独缺,今得是塔,而缺者以备,美者益彰,讵非盛事哉,功成而记於予。”(按此记东门之塔名梯云塔,但“常宁县城全图”上标绘为上吉塔,后面“2”中文字也记载为上吉塔,故此处有误,笔者注)2.“上吉塔,城东两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县绅郭国仰、李如桐、尹襄、刘经邦、白璧、黄尊德倡建。”3.“嘉庆(1796~1820年)间,邑人士询谋佥同,于南城外创修崇文一塔,此亦诸先辈扶持文教之力。”4.“崇文塔,城南三里,嘉庆十一年(1806年)县绅吴山高、王国曦、唐成珀、唐先荣、吴成楚、廖汉章、何成楷倡建。”5.“培元塔,城西四里罗汉石。同治五年(1865年)县绅唐训方建,唐绳武、殷盘监造,塔地基张泽清捐。”


  结合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图上的标绘和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的记载,笔者在下文就来谈谈昔常宁县东、南、西、北城外的几座塔。


  (一)县城东门外上吉塔。上吉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位置在县城东门外二里,也就是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中的“北及偏东”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东方水岸明珠小区(原常宁造纸厂)及老农机公司、老物资局一带居民区。这一带原来是山岭,因岭上有塔,故谓塔岭。昔塔岭周边带“塔”的地名有塔边胡家、塔边柑子园等。在三十六磴(今青阳路口至常荫路口)之处有一个亭子,人称“东门亭子”,因该亭子亦在塔岭上,故又称“塔岭亭子”。只不过现在岭已成平地,而塔、亭子也了无踪迹。所以,塔岭、东门亭子、塔岭亭子之地名慢慢被人们遗忘,今知者亦寥寥矣。


  (二)县城西门外梯云塔。梯云塔建于何时,位于西门城外何处,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中有记载,但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图上没有标绘。在清康熙《常宁县志》中有“云程塔,县西一里,为旧学对案(岸),明万历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刘自省创,因卒于任而工未竟”的记载,清嘉庆《常宁县志》亦有“云程塔,在旧学宜江西岸,明万历间建”的记载。据此,笔者推测,梯云塔与云程塔可能为一塔,因为“云程”与“梯云”义同,而梯云塔、云程塔与对岸及对岸山上的被命名为“天开石榜”、“地涌魁星”的大石头,均体现了建塔人及石头命名者对科举士子的祈愿与期盼。如果有如笔者推测梯云塔与云程塔为一塔,那么,该塔其所在位置即在今魏家塆东的沿河风光带(宜水西路)处。

  (三)县城北门外文星塔与培元塔。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记载的文星塔,建塔时间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前,但未记载其具体位置,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图上无标绘,文星塔位置失考。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图上标绘的与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记载的培元塔所在地“城西四里罗汉石”,即今培元街道大立村境内,此地原为常宁县农药厂办公区。培元塔的准确位置应是县城北偏西的,但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说是“城西四里罗汉石”。原因之一是,我们讲的常宁西路是大西路,它包括称为上西路的河洲和下西路的洋泉以及正西路的官岭,原因之二是,去培元塔如就近应由西门出城,所以把培元塔列为西门城外之塔了。培元塔的建塔时间为“始于甲子,越丙寅告竣”即同治三年(1864)动工,同治五年(1866年)竣工。

  (四)县城南门外崇文塔。崇文塔在城南三里云岩,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塔成后,知县陈梦松在崇文塔记中云:“盖县之南有云岩,形势稍低,南为离离,乃文明之象,云岩低乃火星缺职是故也。”崇文塔记中说明了建崇文塔是因为南门外之云岩,形势稍低,火星缺职,不利考科。崇文塔所在地“城南三里之云岩”,当地人谓之塔岭,即南水村自来水厂之山,塔岭周边原有三个小自然村落,曰塔边黄家、塔边朱家、塔边刘家,现为南水村塔边组。据南水村九旬老人刘国汉说,崇文塔是座砖塔,1928年被拆,塔砖用于建碉堡,在魏家塆河边建了两座,在万象山庄(原纸盒厂)山上建了一座。崇文塔虽然不存,但崇文塔的门额石却还在。2019年,我去胜桥镇留田村大茅坪崔家去调查古民居,于该村一墙角处草丛中发现了崇文塔门额石。石块不大,推测崇文塔不及培元塔高大宏伟。开始,我还以为大茅坪崔家附近也有一座名“崇文”的塔,询问村老,说这门额石是从常宁县城里运来的。


  因为崇文塔建在南门城外,所锁之水只是一条宜水,而塔之下游的宜水在潭水汇入后,仍挟波起澜浩荡北去,故崇文塔难以达到“锁江藏风聚气”之效。所以,六十年以后唐训方才有捐银二万两建培元塔之举。关于唐训方为何要建培元培,除了“补风水、培元气、振科举”之说外,还有唐训方是贪官,朝廷派彭玉麟来查其贪墨,唐训方建培元塔以应对彭玉麟,以堵悠悠之口之说。对于此说,我完全赞同崔建华先生的驳辩:唐训方身为巡抚,朝廷每年除俸禄外还给那么高的养廉银,其自家宅院还不及一个土财主,拿两万两银子建塔还需要贪吗?对于培元塔建成后它是否真的能“锁江藏风聚气”,另当别论,但它建成后成为常宁一大风景,一大地标乃实至名归。至于CCTV—10在其拍摄的《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卷·常宁篇》中将培元塔解读为接续常宁文脉,这既是定位失当,又有拔高之嫌。

  因培元塔及建塔人负有盛名,故有人将两座已经不存在的塔说是培元塔的姊妹塔,这两座塔,一座是北门城外约4000米的宜阳街道黄桥村境内,即原桐黄供销社往北100米左右的塔皂中王生菊的宅基地上那座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炸塌的塔,这座塔叫什么名字,目前还不得知,我们权且称作无名塔吧,另一座是西门城外约5000米的宜阳街道禄福村的培文塔。 

  黄桥村的无名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炸塌,其石料用作修建公社、大队猪场。近几年来,有人试图对这座塔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发掘与解读,《常宁文学》还刊文予以介绍,今年“常宁民间文艺公众号”上,刊发了《培元培的姊妹塔哪里去了?》一文,该文说“培元塔的姊妹塔在曲潭街道办事处禄福村二组塔皂油茶林中现红砖厂所在地,距常松公路西侧约200米。”又说培文塔是翰林王良弼所建。该文以华丽的辞藻,解读宜阳街道黄桥村这座塔。但是,该文至少有以下三个错误:1.移花接木,将黄桥村的无名塔说成是禄福村培文塔;2.无据托大,说培文塔是王良弼所建;3.位置及隶属混淆,培文塔所在地禄福村与无名塔所在地黄桥村同属宜阳街道,禄福村不是曲潭街道的,而且两村相隔应在5000米以上。

  笔者认为:黄桥村的无名塔不是王良弼所建。因为该塔如建在清同治《常宁县志》修纂(1870年)前,那该志定会录入,如建在王良弼卒(1920年)前,1924年,厚雅田王氏五修族谱时,肯定会有记载的。但是,官方的志与民间的谱都没有王良弼建塔的只言片语,官方的档案文献也没有记载。因为黄桥村的无名塔不是王良弼所建,所以,说该塔是培元塔的姊妹塔更是无从谈起。《培元培的姊妹塔哪里去了?》一文作者将黄桥村的那座无名塔说成是培文塔,妙则妙矣,因培元培与培文塔只一字之差,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也与王家桥的王姓人心理契合,但禄福村的蹇姓人肯定不会答应的。笔者为找到文星塔的位置、亦为弄清黄桥村的那座塔叫什么名字、何时建的、是否为王良弼建的,两去黄桥村,但均无功而返。笔者大胆推测:黄桥村的那座无名塔可能是清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二·塔坊》篇记载的文星塔,而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城全图》上没有标绘,可能是离县城太远,图之版幅有限所致。如果黄桥村的那座无名塔是文星塔,塔边王家桥出了个文曲星王良弼,这个说辞王家桥王姓人,厚雅田乃至全常宁的王姓人应该都会接受的。

  禄福村禄福蹇家人也说他们的那座培文塔是培元塔的姊妹塔,该塔有家谱记载,有实物遗存,有基址可寻,如不深究是容易被认可的。因为培文塔与培元塔只是一字之差。去年“五一”期间,我在学生唐云长和禄福村主任蹇玉明的邀请下,到禄福村调查“禄福”地名的来历,才知道这里昔有座叫“培文”的塔。蹇玉明主任及村里长者带我参观了其族办的录英学校和其族修建的培文塔旧址,还看了培文塔门额残石。他们在说到培文塔与培元塔是唐训方建的姊妹塔时,几乎众口一词。但是,笔者不敢苟同从培元塔与培文塔的建设时间以及唐训方的卒年上看,唐训方是不可能建这座叫做培文塔的姊妹塔的。培元塔建于清同治三年至清同治五年(1864~1866年),培文塔建于清光绪中叶(1887~1898年),唐训方卒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就是说禄福蹇姓建培文塔时,唐训方作古至少在十年以上。诚然,如唐训方生前有此遗愿,倒是说得通的,但无此类证据证明。

  常宁境内除了城郊这五座塔外,乡里也是有塔的。前面所述及的禄福村的培文塔和黄桥村的无名塔就是乡里之塔,但因其有培元塔的姊妹塔的说词,故放在一起叙述了。

  在天堂山办事处黄洞村的黄洞邓家大塆边有一座塔,人称黄洞邓家塔。黄洞地处大山之中,宜水从塆前流过,黄洞邓家人为何要建此塔?史志、家谱无记,民间也无传说,我们可推测其建塔之旨应是镇河妖或山鬼的。九岁那年笔者曾随姐姐去黄洞里面的三滴水,路过黄洞而见过此塔一次,近五十年后又路过黄洞,不见此塔。黄洞人邓国希先生说该塔在1959年就拆毁了,我见到的应是塔之残迹。民国十六年(1927年)“马日事变”后,黄洞邓家大塆的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常宁县党部委员、常宁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常宁县总工会执行委员邓受谷转入地下斗争,隐匿在其老家黄洞大塆。由于叛徒出卖,6月21日深夜被捕,旋即在该村的古塔旁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在烟洲镇烟洲村有一座塔,因为该塔是用来焚化写过字的、但遗弃不用纸张的,故得名“惜字塔”,塔之门楣上有“敬惜字纸”石匾额便是明证。又因为该塔建在舂陵河西岸,此段舂陵河上有龙潭,下有龙滩,龙潭与龙滩之间是原双龙村地界,故该塔曰“双龙惜字塔”。

  双龙惜字塔共5层,高7米,是一座红砂石石塔,其塔身为正六边形,直径4米。第一、二、三层内空,第四、五层封闭,各层飞檐翘角,塔顶为石制葫芦。底层门楣阴刻“敬惜字纸”四个大字,门额上雕塑双龙戏珠,塔内有字纸灰烬。据村中老者言,建塔之初旨,是为了镇孽龙而保舂陵河水运平安的。相传舂陵河白沙至烟洲段,有孽龙潜于潭,时常兴风作浪,为害舂陵河船家及客商。一道士主张建塔镇孽龙,沿途大户及船家慷慨解囊,修建了这座镇龙塔。然塔成之日,孽龙作祟,闹得塔之上游白沙地界鸡不打鸣狗不叫。后经道士指点,白沙人趁夜敲去塔顶临江的飞檐翘角,孽龙便不再作祟,此后白沙地界鸡鸣狗吠,舂陵河也风平浪静。

  惜字塔始创于宋。相传王沂公之父见有遗弃字纸,便收拾焚化。长此以往,感动孔子之灵。其妻将临产时,忽梦孔子云:“汝家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玉帝,遣弟子曾参投胎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取名王曾,及长,连中三元,两次拜相,封沂国公。为感恩孔子,沂国公倡导兴建“惜字塔”以示敬字尊孔。

  双龙惜字塔,建于明末清初,距今近400年,其始为镇龙之塔,后演变为惜字之塔。在这近400年的历程中,可能重建过,如未重建,那塔之门楣上的“敬惜字纸”石匾额是怎样嵌入进去的呢?当然,如果始建时就作镇孽龙和惜字纸两用,也是解释得通的。

  在塔山瑶族乡塔山村,七级白色石塔之米崖下的小溪旁亦有一塔,塔上书“忠孝寺字塔”。这座塔虽然也谓之字塔,但与双龙惜字塔应是有区别的,它的用途不是焚字纸而是烧钱纸的,这种烧钱纸的塔式建筑几乎所有的寺院、道观都有的。忠孝寺是1998年当地信士重建的能仁寺,因能仁寺改名忠孝寺而将此塔命名忠孝寺字塔。

  塔山的能仁寺是邑内名寺,与该寺相关联的还有名塔净相塔。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载:“五代时,有宏通长老卓锡于此,楚王(马)殷三召而不起,赐铜钟一枚。时有尼真懿者,道行高洁,常赐紫衣,真宗女(升国公主)从之入山。仁宗赐其塔曰净相,寺曰能仁。”可见此处原来有一座叫净相的塔,而且传说这座净相塔为阿育王所建的九座存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白玉宝塔之第九座。相传净相塔顶时放光明,远望如火,近瞻则寂无所见,疑即舍利光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