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不是选择喝下百草枯,昔日网红“杀鱼弟”恐怕早已被互联网遗忘。 8年前,杀鱼弟靠一段杀鱼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众人感叹和关注。 像素并不高的那段视频里,当时年仅9岁的孟凡森非常娴熟地杀鱼、去鳞、装袋、收钱,一气呵成地像一个十足的“老鱼贩”,与他稚嫩的小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友们送了他一个花名:杀鱼弟。 

视频火爆之后,杀鱼弟及其家庭更多的细节,通过记者的采访和镜头被人们所知: 比如杀鱼弟的父母整整生了6个孩子,而杀鱼弟是家里的老大; 比如父母并不是没钱供孩子上学(本身九年义务教育也不需要多少钱),但“孩子不愿意读书”。
那段时间,杀鱼弟甚至还被请到电视台参加节目,纷至沓来的记者和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都对杀鱼弟的父母进行了教育,表示这个年龄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后来,在电视台镜头的注视下,杀鱼弟重新回到了校园里。但时隔不久,就有另一条后续新闻报道: 重回校园的杀鱼弟并没能坚持读几天,而是又重新回到了鱼摊前杀鱼。 不过,那时,网红杀鱼弟的热度已经消减了。 人们都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天。没错,7天之后,再大的震惊也会烟消云散。那些曾经呼吁杀鱼弟应该重回学校的人,早已经把他遗忘了。 当人们再一次在镜头下看到杀鱼弟时,却竟是他仓惶求生的片段,在医院的监控视频中,一位赤膊奔跑,面色慌张的少年冲进急诊室,告诉医生: 自己刚刚喝了百草枯。

事后根据医生的口述和孩子父亲的回应,触发少年服毒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场仅有2毛钱差价的争吵所导致:
因为一位顾客大批量购鱼,杀鱼弟的父亲承诺给这名客户每斤便宜2毛钱,而这一事情杀鱼弟并不知情。所以当客户来买鱼时,杀鱼弟就和顾客争吵了起来。 而杀鱼弟的父母得知此事之后,都冲出来凶了孩子几句,17岁少年一怒之下,喝下了百草枯。 2毛钱之争,这当然仅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新京报》对杀鱼弟父亲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百草枯已经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杀鱼弟寻死之心,想必不是一日之寒。 只是,这一次,他实在没能说服自己,被崩溃的情绪彻底淹没了理性的克制。 


百草枯作为一种剧毒农药,目前医学上并没有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特效药,也就是说,喝下百草枯人,死亡率几乎是99%。 另外1%是考虑到我们当下社会的现实情况,毕竟,有些“幸运儿”喝下去的是假冒伪劣的百草枯。
杀鱼弟虽然已经转到更好的医院治疗,虽然他的父母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救孩子”,虽然我衷心希望杀鱼弟能够活下来…… 但只要稍微了解百草枯的残酷,就不免陷入到深深的绝望之中。 有人说,百草枯的残酷是给了你后悔的时间,却永远不给你后悔的机会。 人服下百草枯之后,多脏器功能即开始迅速衰竭,肺部会逐渐开始纤维化,这个过程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终止和逆转,到最后,服毒者是被活活憋死的,而残酷之处还在于,百草枯不损伤大脑,所以人的意识是无比清醒的。 一位急诊室医生曾经这样回忆一位百草枯中毒病人的最后时刻: “28岁,青壮年。他死的时候,是数着数死的,血氧保护不断下降、呼吸越来越困难,他看着医生们,从一开始数,数到130的时候,就没有声音了......” (二) 悲剧发生后,网路上一片骂声,全部针对的是杀鱼弟的父母。 的确,杀鱼弟的自杀,与其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但我们必须遗憾地承认: 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只在上床时努力和辛苦过,一旦孩子生下来,他们似乎就完成了毕生的教育任务。 只要孩子饿不死,能长大,就算“成人”了。 教育是不可能教育的,该喝大酒喝大酒,该打麻将打麻将。孩子在外面抽烟喝酒烫头,揍一顿完事,孩子闯祸,揍一顿完事,孩子学习不好,依然是揍一顿完事。 仿佛只要拳脚相加,自己的孩子立刻就能变得乖巧听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这当然是愚昧父母的另一层悲哀:
他们试图用家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此来证明,我们可不是不爱孩子啊,我们可不是不管孩子啊,我们骂过他,打过他啊!
于是当打骂过后,孩子依然成绩不好,想要混社会时,父母便觉得自己的责任已然尽到,“是这孩子自己不争气,不爱学,我们也没办法”。 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爱与管教、频繁的辱骂和家庭暴力、对孩子年幼辍学却听之任之,在孩子突然走红后,将店名改成“杀鱼弟水产”……所有的这一切,我们都能在杀鱼弟的过往人生中看到。 
我在农村长大,见过底层的挣扎、粗鄙和凉薄,杀鱼弟这样缺乏管教和关爱的孩子,就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和同学,甚至,就是我自己。 坦白讲,这样的农村父母,我听闻过太多,也亲眼见过太多。 即便他们因为生计全家搬到了城里,但本质上,引发他们家庭悲剧的那根导火索,并没有从源头上掐灭。 我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了解他们同孩子沟通的方式,也了解这些孩子的生存状态。 我也了解网友们的愤怒。 但是,对于一个因为担心无法给予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连二胎都不敢生的城市中产。他是很难理解杀鱼弟的父母,为什么生活那么苦了,还一口气要生6个孩子的生存思维的。 所以很多人只是奚落一句:避孕套就那么贵吗?而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家庭与他们的人生。 必须强调:我根本不想替杀鱼弟的父母开脱,我甚至都不“相信”他们口中砸锅卖铁也要救孩子的话。 我想表达的是: 指责杀鱼弟的父母,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我不骂他们,是因为即便他们有阅读的习惯,也不太可能订阅思维补丁这样类型的公众号。 对于任何一起社会悲剧,他人基于道德上的批判和压迫,是最不能改善弱者悲惨处境的方式了。 (三) 我很早写过篇文章,大概说过: 其实别人的苦难煎熬,绝望无助,我们是根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除非你也曾经历这样的伤痛。 所以安慰一个悲伤的普通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是坐在一旁,袒露自己的伤口,讲述自己也曾经有过的艰难时刻。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一个尖锐而残酷的事实,但是,似乎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常常举一个退役美国大兵的例子: 他在战场回来,家人朋友都觉得他变得不可理喻。然后他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为人和善,心存悲悯的人,只要去战场上待一个月,如果他还活着的话,那他可以毫不眨眼地向女人和孩子开枪。 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中,人们的关注点常常是扭曲的,比如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你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你如今看起来像个魔鬼? 不要问为什么,面对这样的改变,正确的问题应该是:
你都经历了什么? 因为你没经历过天真无邪的孩子,冲你微微一笑,然后突然掏出手枪要你的命;因为你没经历过看起来温柔和善的姑娘,突然原地爆炸,让你一整个班的战友瞬间丧命。 人是环境的产物,很多时候我们过于高傲地觉得,自己和那些悲哀的人不一样,自己更理智、更自信、更努力,但可能仅仅是因为:
你根本没有走过他们的路罢了。 这起悲哀之中,目前我最欣赏的一段评论,来自新京报评论员陈迪。他说,很多网友指责杀鱼弟父亲对孩子过于“粗糙”,可是: “感情若是纤细精致,在他们的立场上,日子是要过不下去的。粗粝的神经,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幸存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