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这座小小的城市,却到处都是故事和回忆。西下街、草桥街、宜阳街……这些熟悉的街道背后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的《常宁市井》,带你走近闹市里的静区——西上街。
西上街,因位于宜水河边的西城区,又在地理位置上占了个“上”字而得名。也有简单的说法说是在“西门桥的上边”。在常宁市区的各个街巷里,西上街的存在不可谓不特别:它是政府规划的处于市中心区域的新式社区,却呈现着最本土安宁的常宁生活的样子。闹区里的日常是平淡与安宁常宁是座小城,这座小城里的人生活平静,各自拥有着简单的工作、简单的活动与作息。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年轻人们集结起自己的伙伴,小城也开始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日日变得喧嚣。
西上街正处于市中心区域。旁边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喧闹的人民医院所在的群英西路,身后是奔波不歇的宜水河,尽管如此,这条街却始终保持着像从前一样令人心安的宁静。
这样的宁静仿佛是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所感受到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舒适与安详。一踏进西上街,外边不管怎样的热闹和繁华好像都被屏蔽了。
整条街的房子都是石灰白的墙,雕花的屋檐,印着蓝灰色有序排列的瓷砖图案,让人仿佛置身古老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出口。社区的中央有个锡爵塘广场,建造着许多休闲健身的设施,没有太阳的时候总能看到老人们带着孩子来此休闲玩乐。
每个小巷口房子与房子之间留着一个车身多一点的距离,每栋房子门前又种着不同的枝叶茂密的绿植。居民们在树木边上种上一两株丝瓜,瓜藤就随着窗户一路攀上二楼甚至房顶。偶尔有几个小朋友追逐打闹着匆匆闪过,老人们则手持蒲扇在外乘凉。
尽管街外一座座高楼起,西上街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缓慢、原始的状态。每天早上六点多,西上街的老人们就陆续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了新的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却永远怀揣着希望的新生活。
多年的生物钟让他们无需任何外力就能准确地自然醒。接下来的一整个早晨,整条街的人们在完全没有事先安排甚至交流的情况下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情:奶奶出门买菜做饭,爷爷开始晨跑、散步,年轻人准点出门上班,孩子们慢慢活蹦乱跳地醒来……
中午、下午亦是如此。在每一个平凡的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日子里,西上街的人们就以这样一种平和、熟悉的相处模式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没有外界的纷扰,也不必为生活的压力忧心,除了有关柴米油盐的交谈,就只剩对家人的挂念和眼前生活的悠闲。
到了晚上,一家人一起出门娱乐,到公园散散步、在健骑机、弹力桥上健身,或是几个老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孩子们自由嬉戏玩耍。在喧嚣的城市里,享受着他们独份儿的、乐在其中的宁静、安逸。变迁里留存的是最本土的生活方式据居住在这儿几十年的老人们说,这里以前曾是农村,村民们在此种菜来养活自己。大约二三十年前,政府收购土地分发给农民,得到土地的人有的建了房、落地生根,有的将地皮卖出去,拿所得资金做起了其它生意。买入地皮的居民户在那个年代也大多有自己的单位和事业,因此整条街的经济状况还算富足。
几十年过去,当年那一辈大多已经退休,年轻的一批人又都在外有了工作,留在这儿的就多是老人和小孩了。
由农村到城市,外界的喧嚣没能渗进这条古老的街,反而使它保留了曾经的常宁状态、又融合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成了最本土、安宁的常宁生活。
街内还有一些没来得及翻修的房子,有的已经废弃,却能在古旧的墙上看到十几年前大火的林志颖的海报,回忆起旧时年华。
也有的还保留着上两辈的房屋构造:露天以积水采光的天井、宽敞的厅堂和院落、土砖砌成的墙和木头搭建成的阁楼。
房子虽老,却十分通风,住起来特别凉爽。房主们热情主动地介绍房子的情况、自身经历等,临走时还送了两个大黄桃,相处的舒适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善良淳朴,情不自禁地产生想住在这儿的想法。经济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热闹繁华的市区,真的住下了,却往往有人更觉孤寂难行。而闹市里的安宁,大概是所有人在尝遍都市冷暖后,最终向往归于的生活状态吧。
您觉得常宁哪条街比较有特色或是有故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