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手艺人邓春芳与手工木椅的那些事 寒冬雨夜,在友人家喝茶。聊到尽兴之时,友人拿出家中几代人收藏的紫砂壶泡茶。虽造型古朴简单,但总觉得此壶饱含生气。几泡茶下来,小巧的紫砂壶越发灵动。不懂茶,亦不懂壶,虚心问友人请教其中缘由,友人却笑着回答:“这就是手艺!”
这就是手艺?半懂不懂,云里雾里,直到碰到老手艺人邓春芳,才明了友人对于“手艺”二字的理解。 或许是由于恋乡情结,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于农村那些日渐消失的行当,我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舍。当听到洋泉镇土桥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在做手工木椅时,我便带着相机毫不犹豫的出发了。 初次见到邓春芳老人,让我很是吃惊,在气温只有几度的冬天,老人只穿了两件单薄的衣服。“一天总在动,不会冷,穿多了会出汗!”对于我们的惊讶,老人笑着解释。
老人的话很少,回答问题也很简洁,视线始终落在手中的木头上。“他啊早上最迟5点起来,晚上有时候忙到10点多,一天到晚不是刨子刨就是锯子锯、凿子凿,心思全在手艺上!”对于邓芳春,老伴打趣他就是一根“活木头”。 从14岁开始学习做椅子,邓春芳的时间几乎都耗在了做椅子上。不打牌、不喝酒、不走亲戚,出门一趟,那绝对是外出采购木头。56年,几乎天天如此。 由于长年使用刨子,邓春芳的手,尤其是两个大拇指已经严重变形。一年下来,邓春芳的刨子、锯子、凿子等工具也要换上三四次。 “他做的椅子很牢固,这把椅子用了50多年了,依然还很结实!”“这样结实的椅子现在少见了!”“几乎可以收藏了!”……对于邓春芳的手艺,方圆十里的百姓都竖起大拇指。
对于这些,邓芳春老人只是呵呵一笑,然后继续埋头苦干。当问到手工做椅子最难的环节是什么时,邓春芳老人毫不犹豫的说是挖脚。挖脚就是把用来做椅子脚的木头在其中挖去一小块,然后用火烤或者水煮把剩下的木头弯成90度。挖脚挖得太多,就会穿孔,挖得太少,很容易断裂。若不是心细手巧,很难一次性到位。至于是用火烤还是水煮,那得看木材的干湿程度,如果是木材较湿,则适合火烤,如果木材偏干,则用水煮。 对于木材,邓春芳老人也很有讲究,从做椅子以来,只要是自己做的椅子,原材料都是由老人自己把关挑选。虽然现在70多岁了,老人还一个人拉着板车到洋泉木材市场买木头,然后再一个人慢慢拉回来。
做椅子是手艺,自然而然受苦的就是“手”。由于经常要碰水,一到冬天,老人的手就开裂。除了开裂,还要长年累月经受树汁的浸泡。稍微干一点的木头还好一点,尤其是湿木头,做椅子时,木头里的树汁水会渗到手上,弄得手上到处都是。树汁一旦粘在手上,很难洗脱,每当晚上收工之后,老人都会用热水把手泡上半个小时。就算泡得再久,也只能洗下来部分树汁。 56年,只做一件事,心若不安,岂不是煎熬?心若宁静,则赋予手中作品的以灵魂。刹那间,终于明白,为什么机器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再精美也只能是工艺品。而手艺人做出来的作品可以流传百世。
原来,滚滚红尘终究离不开一个缘字,万事万物最动人的还是情字。蕴情感、有灵魂,才是手艺! 来源: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