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3177|回复: 0

水口山的水和山

760

主题

847

帖子

32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25
发表于 2018-4-26 09: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水口山的水,首先要从湘江说起。
湘江从永州入衡阳,临入雁城,便有舂陵水注入。湘江和舂陵水合抱的群山之中,便是湘南小城常宁的千年古镇水口山。郦道元在《水经·湘水注》里说:“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又北经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这是块风水宝地。有人经过一番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观察,对水口山的评价是:水口山山山有宝,水水含金。  从前此地叫松柏镇,水口山就是实指矿山。明徐霞客曾在游记里写道:“(三月)初五日……又七里,北岸有聚落村落名松北。”2009年,设立水口山街道办事处。2015年,水口山街道和松柏镇合并为一,就成了现在的水口山镇。水口山镇面积94平方公里,常住10万人,现有14个村、8个社区。合并后的水口山形状如大鳖,“两(三)道大江锁水口”,独守常宁北大门,犹如独占鳌头。  正因为水口山扼守常宁北大门,从前出入常宁到衡阳,要从松柏渡口码头上船过湘江河。那时松柏渡口是千帆竞渡,好不热闹。从常宁到衡阳70公里,经常就要整整一天时间。1988年,衡阳市决定修松柏湘江大桥,1990年11月1日奠基,1992年12月建成,当时全长580米,9个墩,桥面宽12米。松柏湘江大桥通车是常宁当时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顾委常委王首道题写桥名,桥头纪念碑刻有时任县长李书松撰写的碑文和常宁籍开国中将彭明治的题词。当时盛况空前。李书松的碑文最后是这样写的:“若夫一桥飞架,南北贯通,大桥上下,意气盎然,碧水银鱼,金桥引凤,百舸相竞,万舆争流,子在桥上曰:逝者如斯夫!”







松柏湘江大桥  拍摄及整理:周*瑜、MEILISKS  

水口山的水,有沉稳的力量。湘江的水从南边一路滔滔而来,转了几个大弯,在水口山开始放缓,八百里舂陵水行色匆匆忽然勒住了脚,也注入了湘江。湘江的力量更加深厚而沉稳,于是向着不远的雁城衡阳汤汤而去。
大自然在缔造万物时,都会赐予生命的诸多可能。在湘江转弯的迂缓地带,水口山有个地方叫大渔湾。大渔湾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生殖洄游场所。想象一下,寒冬刚过,春雷乍响,不计其数的鱼类从四面八方赶到水草丰美、水势平缓的大渔湾,进行生命中最重要的课程——交配和产卵。这个时候的渔民不捕鱼,是约定成俗的惯例。大渔湾从前有专业的渔民,现在都上岸了,不再以捕鱼为业。但大家有时还是会到湘江边欣赏众多鱼腾细浪的场景,那是生命温暖的场景。
水是生命丰美的所在,人类因水群栖而居。在水口山起起伏伏的丘陵中,几条溪流如同血管,滋养水口山的庄稼和树木。一条叫做康家溪,一条叫做曾家溪,还有一条黄沙河。他们从山上流出,汇集成小小的细流,千古万年地保持不疾不徐的样子,如同世事洞明的老者,审视这块富饶的大地。
最新的考古发现,在水口山,有一处神秘遗迹,被称为“江洲古城遗址”。专家的调勘显示,水口山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产活动的痕迹。据测算,这座古城遗址可能存在于商周时期,面积约有18万平方米,规模足以媲美当时中原地区的王城。这是何等辉煌的文明!
我们站在考古的稻田里,稻田里的坑洞里不断挖出了从旧时代到商周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种陶器碎片,同时还发现了包括窑址、冶炼工具、各类金属矿渣以及成品纯铜块在内的一系列物品。我们被无数陶片和焦土包围,深陷未知的历史中,感到莫名的兴奋和焦虑。考古专家说,发现保存如此完整的青铜器冶铸流程,堪称省内唯一。
有人臆想,这是古越族的一个都城。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湖南阳秋》记载:县北频湘有古城郭,传是古湘山国城。秦分郡县,常宁地属长沙统县,考晋、宋《地理志》,吴主亮析置新宁、新平二邑,未明析自何县,然秦以后,长沙无湘山国。而此古城郭,传是湘山古国城。
如果有一天,考古能够揭开古城真正的面纱,湘江古国会从沉睡中醒来。那时,也许会有惊天发现。
  
二、水口山的群山都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远望群山,山上覆盖着绿油油的油茶,一种朴实且生长缓慢的木本油料植物,可以结出青红的圆圆的果实,果实榨出的油媲美“油中黄金”橄榄油的茶油。到了九月,漫山便是黄白的油茶花,一大朵一大朵。整个山峦,像是用墨浅淡的水印版画。
但剖开山的土壤,一层一层剥离地球的衣裳,直入“世界铅都”水口山的心脏,那里满满都储藏着铅、锌、铜、金、银、硫铁矿等有色金属。当地有一个传说:从前山上有九头银牛,每天傍晚都要到湘江边饮水。有个胆大的年青人守了好久,终于有一天逮住了一头牛的尾巴。可牛力气很大,往山上石壁上奋力一撞,立马不见了。于是,大家立即合力把石壁凿开,竟然挖出了许多银子。
传说固不可信,但水口山自汉代就有人开采银矿确是事实。唐宋时期已成规模,并设立了茭原银场。县志记载:唐肃宗至德至上元年间(756—762),“茭源银场”增坑冶10余所,其利甚盛。宋代,境内茭源银场成为全国闻名银场之一,收为官办。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范仲淹,有个侄儿范纯诚,是范仲淹抚养培育长大的,“迁衢州司理,又被三司荐监衡州茭源银场,卒于官”。范纯诚死在茭源银场银监的任上,时年34岁。据1923年《实业杂志》138号记载,“水口山为明档矿,由明宦官陈奉主办。”到清代,湖南巡抚陈宝箴正式奏请成立湖南省水口山矿务局,水口山由此入了官办。
清代水口山铅锌矿收归官办的第一任总办廖树蘅。廖树蘅是湖南宁乡人,祖籍江西泰和。青少年时,他先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求学,后来又在岳麓书院讲学。他为人仗义,喜好交友,常与一些诗朋文友在名山幽谷之中唱和,比如在湘乡东台吟诗作对,被时人称为“东台十子”。他的诗友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由镇臬道解任回省城长沙主持营务,请他司其笺牍,并兼次子陈三畏的教读。由此,陈宝箴发现了廖树蘅的才华。
陈宝箴由直隶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后,便启用廖树蘅来常宁水口山办矿。廖树蘅带着三个儿子廖基植、廖基棫、廖基朴来到水口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首创“明垅法”采矿的方法。“明垅法”采矿主要解决了地下矿井容易积水的问题,特别是春夏时分,因矿井中常常积水,根本无法采矿。于是他从地表向下开凿明窿,上宽下窄,把水聚到窿下,然后用农民的龙骨水车车水,这样能很快把矿窿里的水抽干。这一个简单的创新加快了采矿速度,从而创造了水口山开矿的新时代。
廖树蘅开办水口山矿八年,不仅将水口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区,而且为湖南财政赢利六百多万两白银,成为了湖南财政的最大来源地。
廖树蘅在水口山曾建了一座临湘楼,请好友湘学泰斗王闿运题联。王闿运写下一副入了全国名联的对联,这副对联是:“松柏岁寒心,平仲昔来曾筑室:潇湘云水色,元晖吟望试登楼。”这副对联因为用典生僻,还曾产生不少误解。“平仲”是北宋名臣寇准的字,说的是寇准遭贬谪时也曾在这里建过房子。“元晖”是指南朝齐诗人谢朓,就是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谢朓。谢朓,字玄晖,因避讳康熙玄烨的玄字,改为元字。王闿运用谢朓来喻指廖树蘅,可见其推崇备至。对廖树蘅在水口山的成就,王闿运又撰联为证:“十里接银场,前代茭源曾置监;层楼压湘水,过江山色入凭栏。”
水口山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辛亥革命的革命需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军火工业需要,水口山产出了一派兴旺的景象。
如今,散落在群山之中的许多曾经水口山的繁华,都成为了许多水口山矿冶遗址。这里有最早机械化采掘井5号竖井,有全国最早采用西化设备工艺炼铅的工厂松柏炼铅厂,由此而生闻名世界的“水口山炼铅法”。
我们现在可以从容路过水口山矿冶遗址,对这些遗迹指指点点,但每处遗址所记载的光阴故事,却都令人唏嘘。特列述遗址如下:有著名的最早开采土法冶炼遗址老鸦巢冶炼遗址,有斜坡式古矿井忆苦窿(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辟为千人忆苦思甜革命教育场地,因此命名为忆苦隆),有老窿洞、防空洞遗址,还有龙王山露天矿场。规模宏伟的龙王山露天采场始采于汉代,开始采硫磺矿,银矿,后来开采铅、铜、锌、金、银、钛、锡等各种有色金属,露采场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因而当地人一直喊作“龙王山金矿”。
这些遗址,是中华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在水口山的大山上刻下的烙印。
这是水口山山的馈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