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2634|回复: 0

文博揽胜 | 走进水口山第三冶炼厂,领略常宁最有魅力的工业基地

530

主题

559

帖子

21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17
发表于 2018-11-15 1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宁市水口山北临湘江,东靠舂陵水,位于两江汇流之处,境内山脉有大义山脉北脉。水口山富含有色金属,上世纪初,铅锌矿砂产量雄居世界第一,享有“世界铅都”之盛名。新中国成立后,水口山奉命援建了国内二十余家知名有色金属企业,赢得了“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至今已有122年开采史。乘车从常宁市区到水口山商圈最快只需半个小时,经常青路到青年路,一座座规模巨大的冶炼厂掠过视野,终于到达闻名的水口山第三冶炼厂。


早在汉代,常宁便出现了矿业生产的足迹。据《常宁县志》描述:“汉代境内居民已掌握简单的采矿和练银的技术,常宁有茭源银场”。到明朝万历年间,水口山矿业已经相当发达,采掘人数多达数千人,那时开采仍然以提银为主,其次是提炼硫磺,而对水口山特有的铅锌矿石弃之不用。直到清代以后,这处世界铅含量最大的矿区才逐渐被世人重视。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一些铅锌冶炼厂在水口山逐渐发展壮大,水口山第三冶炼厂便是其中一家。水口山第三冶炼厂原名“湖南黑铅提炼厂”,1908年建于长沙南门外六铺街,是中国第一家练铅厂。1909年投产,1930年改进生产方法,成为中国第一次生产纯铅的冶炼厂。1938年11月,因火灾厂房焚毁,于1939年搬迁至常宁松柏(今水口山镇)新建了松柏湖南黑铅厂,1940年建成投产。
1944年日寇进逼衡阳,水口山沦陷,厂房设备破坏殆尽,生产全部停产。1952年重新恢复生产,改名为水口山矿务局第三冶炼厂,并在这里产出了新中国第一锅铅。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冶炼技术被淘汰,于2006年停产。


走进水口山第三冶炼厂厂区,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的生产着。向湘江方向直行,穿过忙碌的生产区,映入眼前的是一片规模庞大的废弃厂房,四周的建筑都褪了色,变得灰暗。钢铁砖石构建的灰色房子与灰蒙的天空浑为一色,仿若走进了一个灰色冶炼世界。
历经百年沧桑,现存的烧结车间、风房、熔炉车间、烟化炉车间、传输带车间、电解车间等生产厂房和设备保存完整,是我国近代炼铅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和水口山“民族工业摇篮”美誉的的实物见证。走近巨大的烧结车间,向里面看去,一排排大柱子整齐地撑起整个厂房,几个生满锈灰的巨大烧结锅静静地躺在地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陪伴它们的只有灰色的尘埃。听工作人员介绍,烧结锅是第一代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的重要设备,一直沿用到2006年停产,就是在这些大锅里,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锅铅。

走出车间抬头望去,一跟巨大的烟囱插入天空,用力的仰起脖子才看到其顶。烟囱外墙呈灰色或暗黄色,烟囱口已多年未有烟雾飘出,目光穿过其顶部是一片淡蓝的天空。烟囱建于1983年,高达148米,高度和规模超越了同一时期的所有烟囱成为了当时的亚洲之最。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升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到2006年,水口山已改造升级第三代“水口山炼铅法”,而停止了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的生产。2013年水口山第三冶炼厂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厂区将会建成衡阳市首个工业旅游基地“水口山铅锌冶炼工业博物馆”。

回顾过去,水口山第三冶炼厂乃至整个水口山工业基地为新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建设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新的技术工艺升级,更高的质量环保要求,将淘汰旧的,迎来新的。旧的遗迹在未来的岁月中向人民诉说过去的故事和辉煌,新的工业将在人们的奋斗下再创奇迹。常宁市文物管理局策划
作者:陈瑶
来源:常宁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