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1718|回复: 0

2018年新生儿数量骤降,我国人口拐点或将提前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8-12-28 12: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字数:1693,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随着新生儿数据陆续披露,各界对人口“第二拐点”的预期似乎正在得到验证,由此对于各类资产价格的担忧也在上升。

随着新生儿数据陆续披露出来,各界对人口“第二拐点”的预期似乎正在得到验证,由此对于利率、房地产以及各类资产价格的担忧也在上升。
“2018年部分省市出生人口数量下降20%,若此结果适用全国,我国新生儿人口或不到1400万。若成真,则意味总和生育率(TFR)将下降至1.37,而2017年的TFR为1.62。”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12月26日在研究报告中发表观点称,新生儿人口急剧下降或是一个人口“通缩”新时代大序幕的开启。
据他观察,我国的20~50岁人群——主体购房人群、主力消费人群和生产人群 ——的下行拐点是2013年,现在是第二拐点,即“加速向下”的拐点。 而日本经验显示,人口老龄化加速,可能会带来投资需求下降、利率中枢下行、房价下行压力上升等等。


“生育大省”增速放缓

山东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生育大省,2017年人口出生率居全国第一。对比不同省市的出生率,明显可以看到山东省是生育意愿较强的省。
“生育大省出生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据此推断其他省市也不容乐观。 ”花长春表示,按照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假设2018年出生人口增速与“表1”中各省市增速近似,大约为-20%左右,则2018年出生人口将为1378万人,较2017年下降约345万人。



新生儿人口急剧下降原因可能有多个,包括:二孩政策刺激作用消退,出生人口数量下降问题再度凸显;育龄女性数量下降;受教育程度上升、生活成本提高带来生育意愿下降……
而如果总和生育率真下降至1.37,花长春预计,最大的影响是我国人口拐点将提前5年至2025年,人口峰值将下降2500万~3000 万。 我国20~50岁人口将会在 2019年至2026年之间开启加速下降的大幕,7年间可能将下降7000多万人口。
人口“通缩”并非偶然。“实际上,出生人口的放缓早已开启,不过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象,而随着二胎刺激的消退,这一问题又将重新暴露。”花长春举例称,比如数据显示,浙江省金华市2018年1~5月,全市出生21879人,同比减少4779人,减幅为17.93%,其中二孩出生12650人,减幅为 23.96%。因此,后续如果没有更大范围的生育放开政策,二孩政策作用的消退将使出生 人口趋势性下降的问题再度凸显。
如果2018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37,那么出生人口数量或将下滑 20%至1.38千万,这是情形1;而如果按照1.62的假设, 则2018年出生人口数量或将下降5%至1.63千万,这是情形2,较情形1多250万人。情形3是假设总和生育率上升,高于1.62。根据花长春的测算,若按照前述三种情形,到2035年,新生儿数量将分别为1.14千万、1.36千万和1.43千万。


人口对增长的贡献

“中国经济面临长期均值回归,经济增长实际就是人口现象。”这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明确提出的一个观点。



据方正证券商贸零售首席分析师倪华研究,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逻辑。一个典型时期是二战之后,部分发展中国家鼓励少生优生,这与当时盛行的经济增长理论有关。
当时对物质资本和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两个重要认知,一是对于物质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对于当时人口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人口的增长和物质积累呈负相关。基于这两个认知得出的结论就是,高速的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阻碍,这也成为了一些国家的人口政策基础。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人口素质)的因素被纳入模型,部分研究者发现存在两种经济均衡。
一种均衡状态是“高生育率、低人均收入、低人力资本”的均衡,即马尔萨斯陷阱;一种是“低生育率、高人均收入和高人力资本”的均衡,其中的关键是,生育率的下降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资本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口总生育率却逐步降低,这个时候人口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瓶颈。
那么人口趋势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日本往往成为一个较为清晰的参照。据花长春研究,日本人口老龄化加速直接带来的影响有三个。第一,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等需求的下降;第二,资金成本将趋势性下降,利率中枢下行; 第三,人口老龄化加速叠加城镇化企稳,房价下跌压力上升,20~50岁人口拐点领先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点。
各界对人口趋势的担忧,本质上的一点是对劳动力人口减少的担忧。对此,有观点提出,技术进步将带来新的生产力,机器人可以替代劳动力。
对此,李迅雷的回答是,机器人的问题在于没有“需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