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在战马上的司马懿威风凛凛,他身后就是士气如虹的15万大军。他遥望着西城城楼之上的诸葛孔明,只见心无旁骛的孔明身着鹤氅,头戴纶巾,正在全神贯注的抚琴。琴音如行云流水,悠扬婉转,让听闻之人心静神宁。袅袅熏香中,两个小书童手掷麈尾和宝剑立于孔明两侧,毫无慌乱之意。城楼之下,城门大开,兵士和百姓泰然自若,洒水、扫地与平日并无两样。眼前这一切让司马懿心神不定,攻城与否实难抉择。
司马懿与诸葛孔明并非首次交锋,彼此对对方都是既欣赏又忌惮。司马懿略加思索,果断作出决定,马上撤退。蜀中官员见到曹军退去,便问孔明司马懿退兵的原因。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老先生笔下神机妙算的孔明形象,又一次被深深地烙印在世人心中。再想想书中孔明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等故事,孔明俨然如神人一般,军事才能无人能及。但是事实上孔明真的是一个军事战略高人一筹的盖世英雄么?
据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确实有很高的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能力。赤壁之战后,刘备“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之后随着刘备不断征战强盛,“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死后,刘禅更加重用孔明,“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由此可见,孔明在辅佐刘备之时,确实做了不少贡献,然而他在刘备在世之时,却并未参与到诸多军事战役中。孔明当时的重要工作是保证蜀地安定,军需粮草和兵源充足。而当蜀国军事人才凋零之时,孔明才作为带领蜀兵征战的统帅。想想孔明六出祁山皆以失败告终,虽然其中有马谡不服从军令、粮食供给不足等各种原因,但究其根本,仍与孔明的军事才能不足以担此重任有关。
史官评论孔明:“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出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此可知,有如神助的军事奇才孔明不过是罗贯中笔下的神化人物,更可窥见孔明真身的文韬武略孰高孰低!
回想我国近代史中,是否有名士可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国共内战之时,国民党军二号人物——何应钦,却有几分略似孔明。美国将军史迪威对何应钦的基本印象是:他只效忠蒋,认为他参谋长的职责就是操纵各种不同势力和控制物资军饷来保持军队对蒋的效忠。他不辞辛苦,勤勤恳恳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可却没有提供多少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军事知识,供其统帅使用。
李仲明先生曾著《何应钦大传》,供世人了解何应钦的事迹。书中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反映了何应钦的官场沉浮悲喜剧,揭开了一些历史之谜。另外为了让大家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有更多了解,同时推荐给大家范小方先生、包东波先生及李娟丽女士所写的《戴季陶传》和熊丸先生口述、陈三井先生所写的《我做蒋介石“御医”四十年》两本著作。此三本著作讲述的都是处于同一时期的三位主人公的事迹和见闻,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有很大帮助,三本著作一起阅读更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