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2270|回复: 0

八百年前的常宁鹅湖书院究竟在哪?又因何消失?

760

主题

847

帖子

32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25
发表于 2018-5-22 1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小编路过泉峰西路被路边的一个指示牌吸引到了!它叫鹅湖岭巷,这让小编想起了鹅湖书院,常宁这处在南宋时与芹东书院(双蹲书院前身)齐名的文化圣地。

(鹅湖岭巷路牌)南宋时,因“庆元学禁”,袭盖卿与同拜理学大师张拭门下的王居仁返回常宁。袭盖卿于双蹲石前创办芹东书院,开常宁办书院之先河。稍后,王居仁于城西鹅湖湖畔创办鹅湖书院,与宜水东畔的芹东书院遥相对应。八百余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芹东书院虽历经多次战乱被毁、重修,人文荟萃未曾中断,直到今天芹东书院旧址上仍有常宁二中留存。反观鹅湖书院,在历史上留下惊鸿一瞥后却销声匿迹,甚至连遗址在哪没都多少人知道。

(芹东书院旧址上的常宁二中)所以,当小编看到鹅湖岭巷这个路牌后,心里一震:曾经的鹅湖书院是否就在此处?带着这个疑问,小编回去查阅资料,终于在清•同治《常宁县志》中找到了鹅湖书院的相关记载。《卷一•山水》载:鹅湖,县西一里,清如金鑑。右湖:今多湮塞地,名仍有称之者。《卷一•山水》载:鹅湖岭,县西二里,山势自白竹峰...宜江径其阳水环如玦有池广数十(?),曰鹅湖,宋王居仁从张拭学归立精舍于此。《卷十二•古迹》载:鹅湖书院,城西里许,宋贤王习隐造士于此,其南有塘,曰鹅湖,淸澄如鑑,林木葱青,飞鹅上下白鲜耀目,因以名。其书院中祀紫阳、南轩二先生,遗址尚存。(雍正县志)通过常宁县志,小编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因有鹅在水塘中而被称为鹅湖,因鹅湖乃有鹅湖岭和鹅湖书院;鹅湖书院在鹅湖北侧,约在城西一里左右;鹅湖书院由王居仁回乡所创,雍正时,仅能见遗址,但损毁时间不详。根据上述信息,小编推测:现今的鹅湖岭巷之鹅湖应与鹅湖书院之鹅湖意义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鹅湖书院即在今鹅湖岭巷附近。随后,小编决定到鹅湖岭巷走访,以确定鹅湖书院曾经所处的位置。

鹅湖岭巷,因该地居民姓邓因此又被称为邓家湾。跟当地居民阐明来意后,他们带着小编找到了邓贻谋老人。

邓贻谋老人生于民国二十五年,今年八十有三,从小在邓家湾长大的他是小编了解当地最好的窗口。

(邓贻谋老人)邓老跟小编说:“这里是鹅湖岭巷,以前就叫鹅湖岭,但是你说的鹅湖我们倒是没听过。”正当小编失望的时候,邓老接着说:“虽然没听说过鹅湖,但是你说的水塘我们村子后面倒是有几口,水塘后面还有一个尼姑庵呢!”于是小编赶忙追问道:“那您听说过鹅湖书院吗?知道在哪吗?”“鹅湖书院啊?知道啊!不过都只是听老辈人说起过,见是没见过。以前在水塘后面看到一些古迹与石狮子,老辈人告诉我们说是鹅湖书院的遗迹残骸。”邓老跟小编说道。

(鹅湖、鹅湖书院遗址全景)说着,邓老就带着小编来到了邓家湾后,指着泉峰中学的宿舍楼说:“以前那里就是尼姑庵;尼姑庵下面往南和往东建了房子那里就是鹅湖书院。书院往南就是几个水塘,水塘面积还不小嘞。”

(邓家湾后的水塘)当然,至于鹅湖书院被毁的原因与具体时间,邓老表示自己也不清楚,而且关于鹅湖书院的信息也只是祖辈传下来的,他自己也仅是年少时候看到过一些鹅湖书院被毁后所遗留下来的残檐断壁。

(鹅湖书院旧址附近找到的青石板)但是,通过邓老的这些口述的信息,结合清•同治《常宁县志》上关于鹅湖书院的记载,我们能得出结论:鹅湖书院就在此处!鹅湖书院的位置就在今鹅湖岭巷以北、泉峰中学以南以东这个区域内,这个地方现在属于培元办事处桃江二小区。



(鹅湖书院旧址附近)现在鹅湖书院的遗址是找到了,但鹅湖书院又是何时因何被毁的呢?我们知道的是,鹅湖书院是宋代常宁大儒王居仁先生回乡创建,与当时的芹东书院(双蹲书院前身)齐名,是常宁最早的两个书院。但为何,直到现在芹东书院仍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而当初与之齐名的鹅湖书院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鹅湖书院旧址上找到的青石板)
虽然小编暂未在史书上找到鹅湖书院被毁时间与原因的记载,但小编却有一个猜想:鹅湖书院的被毁与战乱有关!据清•同治《常宁县志<卷二•学校>》:学宫旧在南关外茭潭之右,宋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八年县丞金彦和会县绅重创;成化十九年知县谢廷东督县绅重修......双蹲书院在南关外双蹲石前,宋袭盖卿王习隐二先生讲学地,旧名芹东书院,成化二十年知县谢廷东重修...从这这里可以看出,常宁的文化名邸在明朝中前期都经历了一次重修,再结合元末明初战乱纷飞常宁人口锐减的事实。小编推测:元末学宫与双蹲书院、鹅湖书院都在这一时期遭到损毁。

(鹅湖书院原址上正在兴建房屋)只不过所不同的是,学宫因为是官方性质,专为科举而创,所以在明洪武八年即得到恢复;而芹东书院,因与学宫相邻的,故在成化二十年也得以重修;只是偏居鹅湖之畔的鹅湖书院却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只留给后人不胜唏嘘与怀念。当然,小编也希望能够借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关注常宁历史文化,发掘常宁历史文化内涵,也期待更多的好作品出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