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332|回复: 0

代号一一9274(三线记忆)

1

主题

3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19-10-18 15:54: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0年,遵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开展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为此三省区动员了百万民兵参加三线铁路建设。会战总指挥部设在怀化,代号920。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陈海涵、副政委陈德分别担任总指挥和政委。湖南省指挥部代号9201,驻芷江,省军区副司令员苟先学任指挥长,副政委曹公和任政委。衡阳地区分指挥部设在溆浦县大江口,代号92017,指挥长为专暑副专员、老红军陈鹏,政委为军分区范副政委。常宁县指挥部代号9274,驻溆浦县洑水湾公社沙堆大队。人武部王副部长任指挥长,县革委会邹副主任任政委。
衡阳地区动员了7万多民兵参战,常宁县上了7千多人。作为宜阳区曲潭公社下乡知青,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而且一干就是将近5年。今天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情难以平静。
1970年10月16日,宜阳民兵营奉命到常宁一中集中。10月17日清晨在公园广场乘卡车出发,当晚宿营隆回县城,18日下午5点在溆浦县小江口下车,步行,午夜到达洑水湾公社沙堆大队驻地。18日夜,队伍在大江口渡沅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江东岸,等待渡河的队伍站满了河岸,一盏汽灯高挂在木杆上,无数手电筒时明时灭,几条机动船在江中来回穿梭,将队伍从江东渡到江西。我想起了电影中军队渡河的画面,眼前的情景,倒真有几分相似。
10月19日,休息一天。因为前天从常宁出发时,天下小雨,不少人被子有点湿,便拿到沅江河滩卵石上去晒。10月的湘西,中午的太阳还有点辣,有些人便跳到沅江里去游泳。
10月20日,早饭后,正式上工。工地离驻地1公里左右。除了开石方的配备一些手持凿岩机,没有任何机械。用自带的锄头挖土,用粪箕一担担挑到低洼处,再由人工打夯夯实。到后来,路基土方夯实用上了东方红履带拖拉机,运土也由粪箕变成了铁皮小推车。每天中午、下午收工后,是全线统一放炮的时间,一时间,几百公里工地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谁说不是战场?
常宁县指挥部下属有一个专业营(宜阳区营),是配合铁路工程局打隧道的,还有一个女子连,直属县指挥部。女子连的连长姓钱,县革委会副主任,级别不低。女子连照样上工地,干一样的活,妇女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三线民兵,其实待遇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国家工程,比欧阳海灌区强多了。每人每月45斤粮,38元工资(这个水平相当于衡阳省、部属工厂2级工),不过38元并不全额发给个人,只发18元(相当于学徒工)给个人作生活费,20元转给生产队,生产队按全劳力记工分并参加分配。
1971年春节过后,湘黔线除桥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外,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工,大部分民兵队伍陆续下线。
1972年,常宁县指改编为常宁民兵营,转战到怀化,配合铁二局建筑处修建怀化机务段,营长是刘仁登,教导员是武装部一位科长。
配属铁二局建筑处修建怀化机务段的任务完成后,常宁民兵队伍撤离,三线建设任务完成。
枝柳铁路建设,常宁没上人。但在1973年初,衡阳地区铁路建设指挥部(此时代号已取消,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湖南省衡阳分指挥部更名为湖南省衡阳地区铁路建设指挥部)将常宁民兵营文艺宣传队从怀化调到地区指挥部所在地黔阳县双溪铺,作为主干成立衡阳地区铁路建设指挥部文艺宣传队,直到1975年枝柳线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工,指挥部行将撤销。这些人是最后离开三线铁路建设的常宁人。
参加三线铁路建设的7千多常宁青年,有极少数在三线工地被招工,一是怀化铁路分局,一是位于溆浦县大江口的湖南省维尼纶厂(现在叫湘维公司),湘维公司当年也是很牛的,本人也曾参加过它的招工,政审不合格,没通过。这个公司似乎也不太景气,地处深山僻野,过去的大江口火车站每天还有火车停站,现在火车也不停了。当年若是被招去了,会不会在那里待一辈子?不敢想。
1975年,地区指挥部领导考虑到宣传队的下乡知青已经离开农村多年,回去后面临诸多困难,便从后方请求了一些招工招生指标。先是招工,单位是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常宁去了1人。后是招生,常宁考上2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湖南医学院1人,湖南师范学院1人。
本人就是被招工到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三线民兵常宁知青。我到单位后,招工组的黄组长对我说,小吴,我从衡阳跑你们常宁,跑了三趟,才把县劳动局的手续办好。县劳动局说,你招工生产队、大队丶公社的鉴定意见缺失,所以劳动局不能盖章。后来是地区劳动局唐仁玉局长亲自给常宁县劳动局长打电话,唐仁玉局长说这个同志在三线干了将近5年,表现非常好,指挥部党委已将他列为重点入党培养对象。他离开农村多年,社、队怎么给他签鉴定意见?难道指挥部党委的鉴定比不过社队意见。这个同志你们放也得放不放也得放。黄组长问我,这位唐局长跟你是什么关系?我说,他曾经是衡阳地区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了解我,仅此而已。
那时候,人与人之的关系,少有功利色彩。帮人,不用打点,助人,不求回报。
4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有的已经作古,多数人两鬓如霜垂垂老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虽老,路还在,那段与青春相伴的激情岁月,永远镌刻在三线建设者心中。(读了红网常宁站新闻《三线"女子连"聚会》有感而发。时间久远,文中人名、地点、时间难免有不准确之处,请知情者指正)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