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方水土,一地风物,一代子民。一则民间故事,一段经典传奇 ,一个滑稽扮像,一阵悲痛哭泣。尹经学的作品,无不令人品尝出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来自经历。他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登台献艺,一路坎坷,一路艰辛,一路收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舞台,把欢乐和笑声留给了每一位观众.....
少年学艺 情迷表演
尹癫子,真名尹经学,艺名真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十八日生于常宁市水口山镇大渔村尹家组。
童年时代是人生最美、最富色彩而又最具想象的时期,充满梦想和憧憬。尹经学的童年是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度过的,每当月朗星稀的夜晚,大家都会搬起凳子去外面的院子乘凉,村子里会拉二胡的老乡会拉上一阵,引得大家都竖起耳朵聆听。偶尔会有戏班过来唱唱戏,那咿呀的唱腔余音绕梁,那青衣的水袖美轮美奂,武生的打斗精彩纷呈。那个时候,年幼的尹经学还不懂什么叫文化,只是常常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会唱、会跳、会打斗,像电影、戏曲里的人物那样,那他们的小村子里岂不是每天都有欢声笑语,也许这就是尹经学最朴素的文化梦吧。
因为家境贫寒,迫于生计,12岁开始跟师学艺,先后学过木工、理发和裁缝等手艺。还跟同村的尹定享、尹作书两位老先生学习古书 ,14岁时机缘巧合,跟从师傅开始学唱皮影戏并开始登台献艺,后来又学习戏剧表演,每学一门技术,他都能发扬钉子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艺术表演的梦从他心中开始放飞,飞过高山,飞过河流,飞向更远更高的地方.....1
965年10月,尹经学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广东省军区某边防团的一名歌舞演员。
当演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舒心好玩,每天早起吊嗓子,练基本功,踢腿,弹跳,走圆场,下腰,劈叉、翻跟斗,疼得撕心裂肺,累得精疲力竭。可他一点也不觉得苦,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在念唱学做中挥汗如雨,在摸爬滚打中苦思瞑想。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无论是体力体能,还是精神意志,不论是思想文化,还是专业技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极大的提高。
1970年上半年转业进入常宁市歌舞剧团工作至今。期间,为了创作出更贴近农民、工人和群众的作品,他多次深入工厂和农村体验纷繁复杂的生活,为他日后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历练的机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组建阵地 活跃文化
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到九十年代初期,尹经学同志为剧团培养了无数的艺术人才,其中成批培养的就有三批:第一批以万泽席、蒋端华、黄晓燕、陈诗英等为代表16人;第二批以李同云、阳德春、许美华、何小艺、梁继辉等为代表的近50人,其中11人经考核合格后进入歌舞剧团工作;第三批以郑双萍、王 莉、杨 琼、何 文等为代表,带领他们去农村实践。
1983年,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把尹经学调任市文化馆任业务副馆长,从事最基层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这个时候,适逢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家恢复传统剧目的排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极其渴求,各地干部和群众对组建农村业余剧团的热情高涨。去农村组建业余剧团,建设文化活动阵地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尹经学的肩上。
他的内心既激动又惶恐,他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便决定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进修。期间,他学习传统文化,刻苦钻研古书和相关的业务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就这样边学边干,带领学员下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他感动和难忘的有这几个细节:衡头乡烟塘村村民自发结伴拿着拜帖请他去组建和辅导业余剧团,50多岁的老人也不肯落下,场面壮观感人。尹经学驻地一年多,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西岭曹家塘村民参与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报名学戏,每家每户是出钱出力支持演出队;盐湖玄塘村,家家户户争抢着为演员们提供食宿,湖亭公社书记经常坐镇督查。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亲自组建和辅导了1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其中,常宁舂陵剧团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比赛和调演,并屡屡获奖。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与学员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通过苦钻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个集编、导、演、生、旦、丑歌舞于一身的复合型本土明星。
回忆起当年演出时的场景,尹经学眼里闪过一缕光芒。“十里八村的都追着来看演出,有走路的,有骑自行车的,有时候一天得演三四场,好多村抢着让我们去演。”那个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只要有戏看,方圆一、二十里的人都会赶来,观众常常带着一种好奇心来,百看不厌, 看看这个演得像不像,那个唱得好不好,听到大家的赞扬声,演员的劲头更足,演出更加卖力,生怕大家喝倒彩,当演员的从排练到演出虽然都是义务的,可没有一个人叫苦说累,总说赶上时机当演员,这才叫过瘾。村民们看完演出后都说:“农村业余剧团的戏实在动听、不烦不腻,让人回味无穷。”那个时候的农村业余剧团可谓是盛况空前。而尹经学的戏,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为主角。有人称他为乡土表演家,尹经学很喜欢这个称谓,并甘愿为“下里巴人”唱一辈子戏。
临危受命 力挽狂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狂潮,当时的常宁县歌舞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股狂潮的冲击,一大批有专长有实力的演职员纷纷要求停薪留职,剧团面临缺演员、缺资金、缺设施的“三缺”境况。素有常宁文艺“台柱子”之称的县歌舞剧团,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人才外流严重,一段时期只剩下两名男演员;二是经济压力大,累计欠外债15万元。
面对这种情况,县相关领导心急如焚,为挽救歌舞剧团,挑选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管理得力的团长势在必行。经过组织考察和时任文化馆馆长吴国威先生的推荐,尹经学临危受命。
上任后,他不负组织重托,大胆亮出“四把刷子”:
一是改革体制:调整剧团班子,改革管理体制,全面清理整顿全团人员的思想意识,对长期旷工的8名演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同时对艺术专长突出的人,在评职称、安排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及时纠正了人心涣散和作风懒散的局面;
二是招兵买马:为使剧团渡过演员青黄不接的难关,尹经学想方设法物色,招收剧团演职人员20余名。他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使一批丢弃多年,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在舞台复活;
三是强化阵地:他积极向文化局领导建议,争取财政资金47万余元,改、扩建剧院,对剧场座椅全部翻新,对音响、灯光、布景等全部更新,同时改增多个营销门面,就地生财,开辟了新的创收渠道;四是开拓市场:积极排演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剧,将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演出市场,变“请进来”为“走出去”,只要有场地,不管路途再远,条件再差,也坚持送戏上门,剧团自导自演的《小姑贤》、《蔡九把关》、《孙成打酒》等地方戏剧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为发挥戏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剧团先后排演了《啼笑税务官》等一系列节目,提高了演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剧团的知名度,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几十年来,尹经学同志一直把演出事业摆在首位,对家庭几乎置之不理,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部交给了爱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甚至完全忘却了自己。
1991年,正当他忙于中国第二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调演工作时,儿子因为交通意外不幸身亡,面对这一晴天霹雳,他几天几夜无法合眼,几天几夜不沾水米,几天下来,体重急剧下降,体力严重透支,精神几近崩溃。可他顶着中年丧子的巨大压力,化悲痛为力量,依然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废寝忘食地工作,连身体患病打点滴也毫不在意,以坚韧无比的钢铁精神,拔下针头又冲向舞台。台下,他时而一言不发;时而又自言自语;时而双目无神;时而又一跃而起。台上,他时而慈眉善目;时而又怒目圆睁;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嚎啕大哭。各种角色,轮换装束,无论是真善美,或者假丑恶,都被他在舞台上塑造得入木三分,演绎得淋漓尽致。随着剧情的变化,观众的情绪也跌宕起伏,有的捧腹大笑,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拍手叫好,有的陷入沉思。
掌声,喝彩声,欢呼声过后,人们不禁感叹:“这个人简直就是个癫子”,“这个人简直把大家都弄癫了”。他就是个癫子,他就是尹癫子。
久而久之,“尹癫子”这个名贬实褒的外号在常宁城乡不胫而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很多人压根不知道他的真名,或者干脆忘记了他的真名。在尹经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团演职员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共同为常宁的文艺演出事业走出困境,稳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几年来,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次),共计演出2000多场(次),剧团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尹经学本人也被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国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优秀演员奖;衡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给他荣记二等功,还颁发了优秀创作奖、剧本奖、导演奖、表演奖等。他带领全团演职员还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次荣耀受邀组团去福建演出;第一次与全国著名笑星、歌星、艺术家们同台演出;第一次参加全国首届小品观摩大赛。
观摩学习期间,尹经学的表演风格得到大幅提升,并分别与表演艺术家刘晓庆、李金斗、赵本山、郭达、黄宏、陈佩斯、朱时茂、洛桑以及歌唱家李双江,京剧表演家刘秀荣等同台合影留念,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活着就是胜利,挣钱只是游戏,健康是目的,快乐才是真谛。”这是尹经学的人生格言。
他如癫如狂地追求人生艺术,如痴如醉地享受艺术人生。他为繁荣常宁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1998年尹经学卸任团长后,仍然不忘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出谋出力。他觉察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依然单调,许多地方农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大都不外乎玩玩扑克,打打字牌,搓搓麻将,为占领、活跃农村阵地,他萌生出办轻音乐团队的想法。2001年,首支“流弦轻音乐队”应运而生。随后,在他的引领下,数十支轻音乐团队如雨后春笋,活跃在城乡各地。
“一路走来,我们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饥渴。也正是他们的需求,支撑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说起戏剧表演,尹经学不无感慨。
“农民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只要演出好,就不愁没有观众。”退休后,尹经学觉得过去的几十年亏待了家人,所以,没有演出的时候,会亲自下厨,弄一桌丰盛的饭菜好好犒劳家人。近两年,因为身体欠佳,演出机会减少,但心里对戏剧表演的那份热情丝毫不减。有一次,他卧病在床,听说晚上有演出任务,二话没说,立马下床收拾行李,女婿一脸认真,不同意他去,他凑近女婿:“我保证只演一个角色,就过过瘾。”女婿知道拗不过老丈人,只得答应他。在观众眼里,他是“癫子”;在家人眼里,他是“命根子”。老伴很依恋他,女儿女婿很孝敬他,孙女们很敬佩他,他们希望他青春永驻,福寿绵长。“做人,就要给社会留点永久性的纪念,那才叫做总算在人间没白走一回,”这,就是梦。这就是尹经学一生执着追求的梦。
“尹癫子”自觉担负起了肩上的重任,为实现“文化常宁”的梦想身体力行,俨然成为常宁巅峰文化时期的文化符号,为常宁文化事业更美好的明天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他,可以看到常宁文化事业昂然向上的发展轨迹;通过他,可以看到常宁文化事业空间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愿在“尹癫子”的带动下,涌现越来越多的“陈癫子”“李癫子”,在新的文化需求中带给我们更多的、更好的文化享受,让中华文化梦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尹 经 学 艺 术 简 介
尹经学(艺名:真金),人称“尹癫子”,常宁市人,生于1947年3月10日(农历2月18日),2017年7月因病离世,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常宁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曾历任常宁县文化馆副馆长、常宁县歌舞剧团团长、从事党的文化艺术事业五十多年,从小跟随民间艺人学唱马灯戏,14岁登台表演,集编、导、演,生、旦、丑、歌舞于一身,先后编剧,导演并主演了各类大、中、小型传统和现代剧(节)目近百个,代表作有《小姑贤》、《孙成打酒》、《蔡九把关》、《戏中戏》、《呆女婿》等,获得过湖南省优秀演员奖;湖南省特别奖;衡阳市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剧本奖,优秀创作奖等。衡阳市委、市政府给他荣记二等功;常宁市委、市政府给他荣记三等功等各类奖项30余次,亲自组建和辅导了农村业余剧团(队)14个,为常宁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全市人民誉为自学成才的“全能农民艺术家”。
(作者:谭桂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