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361|回复: 0

儿时记忆中,我家乡的端午节

55

主题

61

帖子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7
发表于 2020-6-24 00:59: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常宁市柏坊镇,优雅的湘江河浩荡南来,奔流婉转于其境,逶迤北去,经洞庭湖汇入长江奔东海而去,那里是一个通江达海的好地方。
   我的家乡自古属于人文地理、历史厚重的地方,那里人杰地灵。自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那里曾经是各方诸侯争夺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三国时期为吴蜀争夺后被吴国统治。现仅存新平县城遗址一座【注:现今双白村域内旧城遗址仍有轮廓,曾出土将军墓、陪葬墓及青铜剑有迹可寻】,旧时,湘楚文化、吴越文化、都在那里交融碰撞。幸,有识之士重建牌楼以遵古训,镌刻一幅对文,“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谓气吞山河,是以提示那里曾经在战国时期,三国时期被各方诸侯统治的简短经历,以期激历后人保持自信、自强的精神。
  生于其境, 自幼受长者口述相传,对家乡人文略有耳闻,成年后为改善家庭生存环境,多年来往返奔波于他乡与家乡之间。每年除了春节几乎把所有的青春和热血都挥洒在他乡的土地上,很多有关于家乡的历史、时令,都零碎在儿时的记忆中了。
  童年的记忆,家乡的端午节我最期盼的能有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外加两、三支白糖冰棒,绿豆冰棒最好。为了达成这一愿望,我都会在来年的端午节前两个月就准备采集金银花拿到药铺卖钱,三分钱、两分钱的积攒,因为要上学,多少还要做些家务,有时也贪玩,那件“的确良”衬衣总也盼不到。那个时候的柏坊正街都是一块块大石板铺成,有些空隙的石板人走在上面咣咣的响,正街直通湘江河“上码头”,那里才是端午节人声鼎沸的地方。童年的端午节,我总是扳着手指头数日子很期待,期待那场热闹也期待那件“的确良”,因为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我班上的好些同学都穿着那件我渴望而不及的衣裳。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注重的是门头插香蒲、艾草、吃红糖片、雄黄酒之类的,而重头戏是为了纪念楚国士大夫屈原。自战国起始,我的家乡那里属于楚国,为了缅怀屈原,两岸人们以划龙舟纪念延续至今,而不是现在的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尽发些吃粽子的那些祝福语。逝者已已,感觉到我们这些后代把前人屈原爱国主义情怀给忘记了。
   那时候的柏坊有“上码头”、“中码头:古称【狮子码头】”还有一个叫做“下码头”的,对岸衡南县辖区,两岸人众一年中难得一聚的盛况那就是每年的端午节,至今已延续二千多年了,是谓人声鼎沸,彩衣尽出。
   那时候家乡的龙舟没有龙头,也没有龙尾,只是瘦长窄浅的船身,状如织布机上的梭子。
   正午时分,气氛格外高潮,那是最后定输赢的时刻,两岸民众鼓足声喉、挥手纳喊,为各自的阵营加油鼓劲。船头击鼓号令更加声急,水手们只恨爹娘少生了两双手,挥浆如水车轮,船尾舵手则急不可奈的将身子随着鼓点声尽力前倾,恨不得夺下水手的船浆亲自上阵。到真的是: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披襟岸啧,喜茫茫空巷祭远。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烟水浩瀚,百舸争流,以气卷山河之势拔得头筹,两岸鞭炮齐声轰鸣,最带劲的是那种“二踢腿”的鞭炮跟调皮的孩子似的冷不丁的巨响震耳欲聋。不论那方输赢两岸民众都会喜迎英雄凯旋归营,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皆以聚散收场,其乐融融。
   事隔多年,如今家乡的端午节不知还能不能找回我儿时记忆中的场景?
   只叹是,身在他乡空念想,一纸挥墨遥归望。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