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3982|回复: 0

常宁方言笑话来啦!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20-8-5 1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馨提示请您关注并转发《常宁民间文艺》给常宁的亲朋好友或朋友圈,让先辈的传奇故事在新一代延续。               





常宁、耒阳两县仅一条百余米的舂陵河相隔。无论是经济,文化,贸易,还是人情往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连猪牛配种也是互通有无。    有一年,有个耒阳人看上了常宁这边一头又高又大的公猪,便付了钱给这户人家,牵着种猪过河去配种。这公猪从来没过个河,也没坐过船,死活不肯上船。尽管耒阳人使出浑身解数,这猪就是不上船。   折腾了大半晌,他坐在船边喘着粗气,无可奈何地对种猪说:“蠢猪呀,你听话嘞,我是好心意牵你去做爷(牙音)格,不是牵你去杀格……”



    在常宁东路,有个外号叫财癞子的人,自认为读了几句书,便好吃懒做,专干那些养崽没屁眼的事,吃人弄人。时间长了,没人敢惹。久而久之,日子没法过了,便要变卖自家的田地来维持。于是,他贴出“卖”字,(过去卖房卖地先贴卖字,等于现在的销售广告),出卖自家屋后油茶山。    附近有个叫朱祜的人,正想置点产业,便找财癫子协商价格,卖方出价十分低廉,朱祜认为捡了个便宜,便急不可耐地要找乡坤,中人,掮客来成文立据。财癞子慷慨地说:“不要行这个礼,请这么多人,双方都要花不少冤枉钱,你喊个中人,我代一下笔,省下几块光洋,留着自己花不更好吗”?(过去,写契约双方都要给参与者付酬劳费)。朱祜一想,买块便宜山,还要省几块中人钱,心里暗自高兴。于是就叫上儿子前去与财癞子签约。财癞子写好契约,念给朱祜父子听后,双方签字画押,朱祜正要伸手接契约时,财癞子发言了:“朱祜老板,这块山我是亏了血本卖给你了,但我还得向你讨个人情,我屋后这棵柿子树不卖给你,留给自己吃”。朱祜心想,这点钱买块这么好的山,莫说是一甲柿子树,就是两甲都划算。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财癞子说:“咯呷事没人在场作证,还是在契约上注明”。朱祜正在偷偷地乐着,就忘乎所以了,便爽快地回答“没事,你自己写上吧”。财癞子接着写上“是树不卖”,交于朱祜揣在怀里高兴地回家去了。    当年寒露一过,朱祜叫来人马摘茶籽。这时,财癞子发话了:“这是哪个叫你们来摘茶籽的”?朱祜回答我自己来就是了,不要谁喊。财癞子一反常态,正言厉色地说:“这茶籽树是我的,茶籽当然归我摘”。朱祜迷惑不解地说“这山卖给我了,茶籽当然归我摘”。财癞子狡诈地说“山卖给你没错,但只卖山,没卖树。这契约上明明写着,吃了墨,画了押。你如乱来,就拿你到县衙治罪”。双方争执不下,只有告到县衙。   

    县官一边听着双方陈述,一边着契约条文,心里自然有底。只见他惊堂木一砸,厉声地说“财癞子,好大胆,你信口胡诌,有辱斯文,拉下去,重打三十板。”财癞子知道遇到真正的清官,无癞变成无奈了,只得应打。县官拿着契约对朱祜说:“地契本官给你批改过来。以后,教育子女,多读圣贤书,免吃眼前亏”。
    从此后,常宁东路叫流里流气,尖巧奸滑的人“财癫子”,憨厚老实的人叫“猪牯蠢子”便流传开了。

                  

    在舂陵河东岸有个“十里洞”,是西岭,双安,衡头去仁义墟的必经之地。    所谓“十里洞”顾名思义是个横直十里的大洞场。由于洞场面积大,水田对水的需求量自然也大。在过去,遇到干旱年,农民抗旱自救的情形可想而知。    相传有一年,时逢大旱。八仙之一铁拐李经过十里洞,看到十里洞天旱地燥,禾苗枯萎,男女老少,抗旱救灾,日夜不停,顿生恻隐之心。有为十里洞引水灌田之意。     但凡神仙要做某件事情,先要图个好彩头,碰个好事兆,讨个好口封什么的。如讨碗水泼于地,便会涌出泊泊泉水。    于是,他化变成一个乞丐,走近一户农家:“大嫂,给碗水喝吧”。这农妇看到背上的小孩饿得哇哇地哭,圈里的猪饿得嗷嗷地叫,想着自己的老公车了一晚上的水,还没吃早饭,自己又忙不过来,哪里还顾得上一个乞丐?她便没好气地说:“要水没挑,要茶没烧,要潲水清馊,要尿没档邹(译音,蹲)。铁拐李一听,心想本想救你们跳出苦海,不意遇到个无良村妇,只得哀声叹气,摇着脑袋退出门外,一路嘀咕:“十里洞,十里洞,水在泥里贡(译音,钻),天晴三天,男女不得空。”    这村妇听了,若有所思,这“乞丐”红光满面,神彩奕奕,莫不是神仙下凡?想到此,顿觉不好!她急匆匆舀碗水边追边喊:“这位大仙,喝碗水再走”。铁拐李头也不回地说:“莫喊,莫喊,一丘田一甲眼,干也不会干,满也不会满”。    这样一来,十里洞人只有靠车水戽水耕种了。直到1971年,毛泽东这位“大神”号召人民兴修水利,欧阳海灌区通水,十里洞人民才结束了车水,戽水的耕作历史。


来源:常宁民间文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