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有新房住,在家附近就能找到好工作,年底还有分红。”在常宁市西岭镇石山村的广场上,村民李伦保和大伙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自家这些年的变化。这是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创建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助力全市脱贫攻坚,托举起贫困户“小康梦”的一个缩影。61岁的李伦保,年老多病,身体羸弱,老伴几乎丧失劳动力,家庭十分困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衡阳市人大代表李伦玉与其结对帮扶,加入石山村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后,李伦保种植10多亩枳壳、1亩多尾参,不仅有正常的务工收入,还享受年底合作社的分红,现在年收入达3万以上,儿子娶了媳妇,老两口还抱上了孙子,日子蒸蒸日上。发生可喜变化的不止李伦保一家,而是整个石山村。李伦玉利用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电子商务、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使石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名副其实的“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从2017年开始,衡阳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扶贫新模式,把人大监督、代表履职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鼓励各县(市、区)创建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带动全市的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扎根基地、结对帮扶,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常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迅速成立领导班子并制定工作方案,坚持高标准谋划,组织相关工作机构对各级人大代表发展产业、创办经济实体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有产业、有技术、有资金等要求,遴选出5个条件成熟的经济实体,作为常宁首批扶贫基地建设示范点,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常宁市人大代表谭丽芳的扶贫工作基地就是示范点之一,她所创办的石崖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集乡村旅游休闲、生态蔬菜、果木、苗木、淡水养鱼、现代化养殖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在了解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建设的意义后,她主动争取,以合作社为平台,与邻近的1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户送资金、送技术、提供产品销售服务和就业服务等,使贫困户劳动收入大幅增加。石崖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成为衡阳市第一家“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截至目前,利用合作社帮扶带动近100名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30名。“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建设只有立足实情,发展产业,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从代表扶贫基地的确定、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到扶贫工作开展等,常宁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自始至终深入指导,强化督促,为基地发展和脱贫攻坚谋思路、想办法、出主意。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扶贫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上,打造出了常宁油茶、塔山有机茶叶、无渣生姜、茶山飞鸡等一批农业品牌。各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常宁市已建立了22个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基本覆盖所有乡镇,辐射带动贫困户989户共3133人。“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既然建起来了,就不要虎头蛇尾,要从一而终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支农认为,对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建设实行“回头看”很有必要。为保证人大代表扶贫基地不虚假、干实事、真扶贫,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常宁市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建设考核方案及验收细则,每年底对各扶贫基地阵地建设、扶贫效果、自身建设、工作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考核。近3年来,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对考核验收通过的人大代表扶贫基地给予阵地建设和产业扶持资金共计58.5万元。常宁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被衡阳市人大常委会评为人大代表扶贫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基地建设范围也从农业、农村相关的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公司等,逐步延伸到工业企业、第三产业,让贫困户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渠道脱贫致富。“小基地托举了贫困户的‘小康梦’。”常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旭明表示,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人大代表扶贫工作基地为抓手,集中力量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来源:衡阳日报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