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微常宁发布了一条3分08秒的公益短片,为致敬常宁最美的“她们”,短短一天时间,这条视频访问量达到了10万+,收获了上千个点赞。 一周前,我们开始策划制作这期妇女节的文案。调查中发现,在我们常宁,以往三八国际妇女节,女同志们收获最多的就是节日的问候,以及半天休假的福利,却忽略了“妇女节”这个简单名词背后蕴含的意义。
大家都早已熟知“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历史由来,但是这个节日演变至今日,在国内的发展风向却越发诡异——三八妇女节成了商家的活动理由,不断被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
因此,微常宁采访、拍摄了11名常宁职业女性,带着满满的诚意制作了这期公益短片,除了向身边最美的“她们”致敬,还包含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核——世界各国妇女花了一个世纪才争取到的权利,这个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应当被铭记。 见到刘颖的时候,学校正在课间休息,她和一群学生在操场旁,玩起了比赛系红领巾的小游戏。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将她围在了中间问这问那,场面十分温馨,女性独有的温柔和耐心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颖说,自己今年已经不在一线教学了,但是对孩子的喜爱却成为了惯性,课间总忍不住想和孩子呆在一起,看到孩子们还信任和需要她,她感觉特别幸福。作为尚宇学校常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刘颖对教育有着深厚的见解,她常常把目光投向整个常宁小学教育,分析常宁的课堂教学现状,思考整个常宁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她总能走到众人前面。她说:“人生有很多角色: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友,为人师,至少最后一个角色上我是称职的。”在一周的采访里,我们发现,像刘颖这样优秀的女性工作者还有很多,她们在各行各业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有每天都奔波在9所幼稚园的曾玲,有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女企业家刘妍,有梦想是登上更大舞台的周周...有的人证明了男人可以做好的工作,她们也可以,如常宁公交车司机沈夏枚;有的人证明了男性难以胜任的工作,她们可以做得更好,如中医院的护士长吕荣利....这次微常宁推出的公益短片,除了出镜的11个职业女性,还有负责视频前后配音的萧瑜老师。通过把镜头转向她们,我们希望传达女性工作者的另一面——有着不输男性的执着和努力。当她们拼劲全力,最闪耀的那一刻,可能神情紧绷、精神疲惫、脸上可能还挂着汗水,但那一刻的她们,自带滤镜。因此,在这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我们想请大家向身边最美的“她们”致以敬意,感谢她们为家庭,为单位,为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
BOSS直聘职业科学实验室设计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对于工作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客观、稳定、足够公平的话,男性、女性工作能力的性别差异是很小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对女性的标签和歧视依旧不断。 “你工作那么累,别干了算了,找个男人他养你。” “你们几个大男生好意思嘛?连旁边的小姑娘都不如!” 这些话隐含着大家对女性的心理预期,默认女性比男性更为弱势,而这种“善意”的歧视现实中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和默许。在被消费主义思潮席卷的当下,注重节日经济的商家对妇女节进行重新包装,从“女生节”到“女神节”再到“女王节”,看似给女性群体冠以更为悦耳的名号,实则淡化了妇女节原本的含义,把中性的妇女一词当作贬义词来对待;看似替换词语来表达的尊重,实则隐含了“女性老了/结婚了就贬值”的物化女性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过妇女节?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往往忽略了“劳动”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一个世纪以前,女性在工业化的帮助下,开始走出家庭,走进工厂,并最终走上街头开始了妇女解放运动。从事产业生产和逐步掌握生产资料是妇女解放运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再回忆一遍这个节日的设立过程,它是世界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世界革命浪潮里,把自己的权利从无奋斗到有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认可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可以和男性一样,同样是一个“人”的过程。这份宣言所展示出来的勇气和气魄,改变了这个世界。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设立,正是这个奋斗胜利的标志。我们在这一天所讴歌的是参与到劳动中来,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劳动女性,正是她们的付出,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从没有过的意识——男女平等——在今天变成了一个理所应当的、正确的社会的意识。那么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要把“劳动妇女”这个焕发着耀眼光辉的词,闪烁其词地替换成“女神”“女王”?在这一天,我们何不摘掉有色眼镜,大大方方地去祝福她们一句——妇女节快乐,这也是微常宁策划这期公益短片最大的意义。
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最瑰丽的色彩,温柔,但能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
在这期视频里面,我们用了11个数字,来代表了她们的故事,每一个数字都值得被赞美,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让你热泪盈眶,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把她们的故事详细讲给你听。
那么你的数字又是几呢?背后又是怎样的一段感人故事?3月8日这天,我们诚邀大家在视频或者本期推文下方留言,一起来看看,说说那些关于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