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是一座大宝库,尤其是近代,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历史花苑全力在中国近代“淘宝”,为读者奉献短小有趣、适合茶余饭后阅读的精品美文......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日军气势汹汹而来,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落后,但豪气冲天,给日军重大杀伤后安全撤退到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准备继续抗战。 日军占领武汉后,立即进犯湘北,岳阳沦陷,战火随时都可能南烧,作为湖南省会的长沙一片混乱,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此时,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年轻人整天心急如焚,“得找个地方复课”。
这个年轻人叫李之透,常宁人,当时大学毕业刚刚一年,是长沙广益中学的普通教师。看到学生因战乱失学,就下决心为学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复课,并把目标定在自己的家乡常宁。
常宁地处湘南腹地,远离湘北前线,李之透回到家乡考察后,把校址选在柏坊镇太平村。经过10多天不分昼夜的拜访、解释,李之透赢得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不久后,广益中学顺利落户柏坊,而李之透也担当起了学校管理的重任。
迁校复课后,李之透手下打造教师队伍。他曾4次前往长沙,聘请资深教师余培忠,把他“挖”到广益中学担任历史教学。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高,但大学只读一年,李之透听说后立即把他请到广益中学担任高年级任课教师。
在李之透的努力下,广益中学聚集了一大批教学精英,为常宁带来一股清新、专业的教学风气。广益中学成了常宁培养人才的摇篮,邻近的衡南青少年也纷纷慕名前来,甚至连长沙的青年学子也不顾路途遥远,长途跋涉前来求学。 1944年,日军发动大规模的“一号作战”,当方先觉在衡阳与日军惨烈厮杀时,战火也波及了广益中学。为了学生安全,李之透决定迁校。但当时湖南已经陷入战乱之中,政府忙于战事无力顾及学校,连学生吃饭都成问题。李之透以全家财产作抵押,向人借了几十担谷,带着全校师生碾转于洋泉、永州等地,最后在永州的蓝山县落脚,继续办学。 抗战8年,中国大量学校停办,连很多大学都不能幸免,但广益中学却顽强的坚持下来。李之透以他的坚韧努力,将广益中学打造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1年从长沙赶往常宁,就读于初中39班的朱镕基,他后来出任国务院总理,主导了中国庞大的经济改革,将呆板、僵化的计划经济转化为灵活的市场经济,成功与世界市场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