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实验室团队宣布,该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植物人造肉月饼”。
你可能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我们餐桌上的肉不再长在猪身上,而是来自实验室的发明创造。请问我吃这样的肉,会“变异”吗?比如:猪猪侠???(开玩笑)
我也不知道这些专家为什么会开发那么奇怪的月饼,简直是有毒,光想想这个口感,也是够奇葩的了,小樱桃是万万不敢尝试的,还不如去吃个肉包子!
但是如果猪肉的价格继续上涨的话,小樱桃可能还是会尝试什么,青椒炒人造肉、红烧人造肉之类的,毕竟——穷!!!(对,在金钱面前,我就是那么容易妥协!)
但是“人造肉”这三个字听起来,还是怪可怕的。如果“人造肉”在常宁上市了,你敢尝试吗?
事实上,不只在中国,“人造肉”正悄悄改变着全球多个国家的餐桌。
今年8月8日起,汉堡王开始在全美7200多家门店,供应“人造肉”汉堡。
8月27日,美国一家肯德基餐厅推出了“人造肉”炸鸡,不到5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很多人对“人造肉”心存疑惑:它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安全吗?营养上有什么优势?
1
“人造肉”是怎么做出来的?
目前,国际上的“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称为植物肉的“人造肉”,主要靠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
另一种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把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肉”。
理论上说,这样生产的肉,能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污染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种药物,可以更好地保障安全。
2
跟正常肉相比,营养上有啥区别?
从食品的角度来说,肉就是饲料转化而来的人类食物。传统的肉,是用饲养动物来实现这个转化;“人造肉”则是略过动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实现转化。
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二者都会有,不过在具体的组成上可能有所区别。
比如,动物细胞“人造肉”集中生长的是肌肉细胞,而脂肪细胞会很少。而植物蛋白中不含胆固醇,由此生产的植物肉也属于“零胆固醇”食品,对部分人群来说更健康。
3
口感跟正常肉一样吗?
从理论上分析,二者的口感会有所不同。“人造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含量很低,而肉的风味和口感受脂肪含量的影响很大。
此外,肉的口感跟其中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含量密切相关,它们的含量越高,肉就越“筋道”。人造肉就很“绵”了,可以参考肉末的口感。对于吃货来说,这样的肉,是没有灵魂的。
4
为什么要生产“人造肉”?
“人造肉”概念的产生,源于美国的火星计划。在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中,饲养动物显然不够现实,而通过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肉就要现实多了。这个概念“民用”之后,能够解决现在牲畜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抗生素和药物的需求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牲畜养殖排放的粪便污染环境,而排放的气体也是温室气体的一大来源;
通过动物,饲料转化成蛋白质的效率比较低;
动物福利者一直反对屠杀动物,“人造肉”能够避免“不人道”的指控。
事实上,各种食物都有自己的营养成分和价值,对“三高”人群来说,可能“零胆固醇”的人造肉更为健康。
但植物肉铁吸收率低,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等人群来说,并不适宜。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知识嗑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