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山盐茶古道”本是“湖广盐茶古道”的一段。
“湖广盐茶古道”横旦于湘南粤北的崇山峻岭中,全长300余里,历史2000余年,它虽在中国历史上少有记载,但其中对于促进湖广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无疑与中国历史的那些“茶道”、“马道”、“丝绸之路”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可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搞交通、水利建设,“湖广盐茶古道”多已废弃。据笔者了解,现路面保存完好的仅塔山北麓石屋岭上的这一段“十里古道”了。
“塔山盐茶古道”形成于何时,现已无法稽考。按自然规则探究,“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路”。按《常宁县志》记载,常宁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就已从耒阳县析出而单独建县。从那时至今,也已有2400余年。按自然规则思考,常宁既已独立建县,县里官员就要骑马坐轿去了解塔山、管理塔山;塔山山民生产、生活也需要与山外沟通,这样一来,就得修路。因此,百十年来,这条“石板官道”就自然形成了。
这条“石板官道”穿行于塔山北麓的石屋岭中。石屋岭,按当地人传说说是,半山亭侧两里许,有石屋(实为石洞)一个,名“仙人崖”,崖洞内面积十余平方。内有石碗、石桌、石凳、石床等全套“家具”。传说唐朝著名道家谢映丁曾在此修炼,后迁泉峰观“谢仙崖”(清雍正、同治《常宁县志》都有记载)。有人把石屋岭叫做“十五岭”,说是“上七下八十五里”,显然言不符实。
石屋岭上的十里“盐茶古道”旁,古时建有一座佛庵、三个凉亭。庵、亭皆为古砖瓦房,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气派。后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官兵进塔山追剿奉虎满农民起义军时,将这一路庵亭全部捣毁。后剿奉官兵奉命原地驻防,垦荒自给,且各自在此成家立业,驻军首领千总彭以德便为官道筹款,督工重建庵亭。
庵为“福寿庵”,坐西朝东,一排五间,中厅佛殿,余屋为斋房、禅房。香火旺盛,号为塔山四十八座茅庵之首。据古《常宁县志》记载,清乾隆初年,有福建提督刘选胜(今蓬塘乡人)帐下军官张应(洋泉人),因不肯投降清军,退隐此山修炼,法号修果,妻亦削发伴修,夫妻圆寂后归葬庵后。雍正时,县文学刘文藻《福寿庵拜修果禅师墓》诗云:“将星昨夜陨平冈,看破繁华梦一场;买隐无钱售战马,读经有意卸戎装。峰峦叠抱三冬暖,竹叶披离六月凉;最是更阑闻啸,黑云深处剑生芒”。此庵于世纪50年代被当地山民作为牛栏,被牛糟蹋倒毁,庵内10余块碑刻尽埋废墟中。
亭为“知仁亭”、“福寿亭”、“四合亭”。
“知仁亭”为石屋岭山脚过亭,坐南朝北,“石板古道”从亭中穿过,即步上山。亭后有住房、厨房。亭名取古语“知仁者乐山乐水,乐山乐水者知仁”之意。亭侧上山处有小型“土地庙”一座,每年修路,“开仙”时节必先祭祀,过往行人也多有膜拜,求保平安。此亭于1962年8月山洪暴发时,被洪水冲毁。
“福寿亭”为石屋岭半山亭,困亭为蛆术粟柱结构,三面敞口,故而俗称“半边亭子”,紧靠过亭两侧,筑宵土屋丽可,供守亭A居住。此亭于50年代“大炼钢铁’时拆除。事后现存4谍千年青树,虽经风雨劫难,砚仍枝叶繁茂,秀人眼目。
“四台亭”,位于“盐荼古道”南端与塔山多道会合处。古时,亭内门窗雕工精细,壁画华丽,人们俗称其为“花亭子”。实为扳角、鳘头、枷园,塔山四村合建,故名“四合事”。1958年“大炼钢铁1时拆受,今全无遗迹。
据当地《彭氏家谱》记载,原“塔山盐茶古道”上的三亭一庵,工程修缮、管理开支垒由当地古传公产(公田、岱山收入)解决。每年清明、重阳修路两次开销,亦由当地“路公”缸爵。修路民工自愿与摊报结台,中午一餐,登款开餐,由在家妇女将酒菜送到工地;晚餐垒为糍杷,分发民工各人带回家里,与妻儿共享。
塔山盐茶古道”历史悠久,因古时这里山探林密,农民义军、土匪部落常为据点,《常宁县志》记载的十数次瑶民起义都是从这“占道”出入的,其中的赵金龙起义、奉虎满起义曾声震朝野。
大革命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也曾在这里活动过。当时,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萧震球(塔山乡阳山村人)与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宣传委员邓受谷(原黄洞乡人),就常以石屋岭三亭一庵为“交通站”经常开会联络。并从这条路上将当地革命青年数十人送去中共阳明山游击队陈光宝部,送去井冈山。
“塔山盐茶古道”文化底蕴深厚。仅笔者收集的就有《赵福财智捣盐卡》、《刘三湘挑盐故事三则》等民间传说故事10余个,《古道山歌》30多首,古人咏塔山、咏古道诗词近20首。
盐茶古道上的四座古建筑
来源:常宁报
作者:彭昭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