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仲春周末,应约与友人三五,造访盘古岭西北之五龙山。 “五龙山,县西二十里,《衡湘稽古》云,相传金木水火土五仙,乘五色龙下驾山中,羁其所御龙于山之北,山崩谷陷,世称羁龙坑。”《同治常宁志》中的这一记载,令此行瞬间多了些神秘色彩!车自城北出,行三里许,遇村道西行而入,山势渐起、人迹渐稀,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弯弯绕绕,倏忽抵五龙山水库大坝,盘古岭又在眼前矣……停车伫足间,友人言山下三五户之村落,有原国军少将罗召南故宅。大伙遂步行造访,与村人攀谈,获悉此处皆罗氏族人,将军故宅则在早年拆除,屋基也已不复存!罗召南,原国军少将,后随陈明仁长沙起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其人通经史、工诗词、擅书法,我手头的《常宁历代诗选》,书名即其手笔,潇洒飘逸、风骨劲健,余深爱之。罗召南手笔 “召南”其名,出自《诗经》。能取此名,可知罗父国学功底。此小山村,文风缘何深厚至此?二里地外,兰江乡芭梨村亦有一国军少将,姓袁名峙山,黄埔五期毕业。淮海战役中战败被解放军俘虏,遣返还乡。我曾得见其人手迹、文章,私下以为,功底毫不逊色于召南,想必曾师从名家无疑!所以看来,盘古岭这座山,确实有其神秘之处,周边真的还孕育了不少一时人杰!追根溯源,不能不提到盘古岭周边悠久的佛儒并存文化!盘古岭周边多寺院,据《同治常宁志》载,有盘古菴、白竹仙菴、五龙寺、朝阳菴等等,明清以降,这些寺院大多同时都是书院,佛儒共存相济。清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唐训方,早年就在盘古岭上的盘古菴办学设教。《同治常宁志》载,唐训方当年在盘古菴还亲手栽植了两株翠柏:“菴前柏两株,密杆叠翠如张盖,为唐训方设教时手植。”唐训方手植翠柏的记录 寺院亦为书院,且有名家执教,你说盘古山周边的农家子弟,能不成就一番功业?后世以为都是风水造化,其实有名家教化,那才是根本原委!此行目的,我们正是追寻当地人称一直是寺院、又是书院的“五龙寺”。《同治常宁志》载,“五龙寺”在“县西二十里,五龙山下。”我们抵达的地方,如今就在五龙山水库库区——占地约五亩许的半岛状平地深入库中,院基遗址仍清晰可辨,紫色页岩条石砌成的基脚规模宏大,仍可一瞥当年的寺院盛况……清嘉庆时文士张际云,就曾写了首《游五龙寺》,可以让人想见当年的情形:“依山楼阁贯飞云,云散天花雨亦灵。溪为藏龙全泄碧,竹因留客乍垂青。崇岩嘘气浑疑蜃,怪石滩头俨听经。看到上方迷望处,行行欲去足还停。”数百年前香火旺盛、书声朗朗的五龙寺,如今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桔树、杉树、竹子,历代的墓葬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片萧瑟荒凉之气!水边搜寻良久,我们觅得了少许不知年代的残破瓷片,此处是否即为五龙寺,仍有待后来的考古发掘。唯有鹅黄色的鼠曲草,沿着水岸热热闹闹地开着黄花,消失在视野所及的拐角……再上车西行,直到路尽头,有二三人家处,即为油屋岭。岭下隐约可见田园人家,有光洁小道相通,我们沿之下山,问当地人时,言此地即“金龙坑”。本土方言说“龙”,多指两畔有水田的山间溪流。五龙山,想必是山中有五条这样的溪流而得名。可建水库后,五条“龙”应该都已淹没在碧波之下,今天仍还有“龙”可循乎?那连绵的水响,是最美好的天籁,就如珠落玉盘,就如万马奔腾,就如朗朗书声,就如悠悠梵呗……沿着金龙坑内小溪漫步,两边或大或小的溪水涧流,蜿蜒如龙,自山中泄腾而下,全都汇入了五龙山水库。而金龙坑,就在水库的上游山中!在金龙坑这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山青青兮水潺潺,白鹭忽兮翻飞,村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数番招呼我们入屋喝茶,仍然保有难得的好客之风。
在五龙山中,在金龙坑里,悦石上兮流泉,水惊波兮翠菅靡,翻涡跳沫苍苔湿,之前在“五龙寺”遗址的荒凉之气,瞬间一扫而空!这是我们远离尘世俗务,妄图息隐林泉、纵情山水的一时幻觉。这是我们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山石林泉、田园村野的片刻欢愉。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