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573|回复: 3

李先国|靠背李家的姑娘们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473
发表于 2020-5-7 15: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先国

  

翻阅族谱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基本上找不到靠背李家姑娘的名字!而那些娶进来的媳妇,以前七次修谱都只标明姓氏,2003年第八次修谱时当代媳妇才有全名,她们生的女儿仍然没有登记。我大吃一惊。

我的姑婆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我见到的爷爷唯一的亲妹妹。曾祖父钟珍一辈堂兄弟五个,他们的两个男丁后来只剩下我爷爷瑞柏一个。姑婆跟爷爷是兄妹相依为命。她在世的时候,每年正月都要被母亲至少接回来一次。印象中,母亲跟父亲每年正月至少要请两次饭,一次是请舅舅、姨父这些男客。大姑父在世时很少来,表哥也很少来,一般是拜年时留他吃饭。一次是请女客,主要是年长的姑婆和大姑妈。偶尔父亲的干娘也会来。



姑婆总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说话做事要紧不要慢(不紧不慢)。就这么两三个人,请女客的时候她们都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围着她们坐。先吃完不管,后吃完洗碗。我饭量比她们大,几乎每次“背桌子”的是我,姑婆也只是比我早一点点吃完。她吃东西很小心,喜欢吃鱼,又要自己慢慢挑刺。因为要整理桌子给她们吃茶,母亲催促我快点:“男子吃饭如虎,女子吃饭用数。”我赶紧扒拉,恨不得一口吃完。姑婆提醒我慢点:“一口金,二口银。”意思一口扒一次饭最好,两口其次,要多咀嚼几次才吞下。我被顺口溜吸引了,好奇地问:“那三口四口呢?”姑婆也不恼,慢悠悠地说:“吃那么急干嘛?又不是六零年没饭吃!”

我最佩服姑婆的地方,是每次到黑泥湾看电影,她都成为一道风景:一个7,80岁的人了,还在那卖瓜子。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很稀奇,但姑婆一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只要放电影,她就会拉一根电线,接一盏灯泡,支一个煤炉,上面放一个铁锅,旁边置一个簸箕,里面晾着刚炒出来的瓜子。风一吹,整个禾场上都是香味。不仅仅是在她湾里,有一次我偶然到三里外的新湾詹家看电影,也闻到炒瓜子的香味,循着灯光一看,居然也是我的姑婆。

姑婆守寡早,拉扯着表伯伯一个人生活。但表伯伯读了不少书,是当地的秀才,一生主要在乡镇企业做会计。姑婆去世的时候,乡政府都送了挽联挽幛。表伯伯生了六个儿子,最后还有一个宝贝女儿。表妹和我同年,后来也考上了大学,嫁给一个军官。姑婆吃穿不愁,但一辈子苦惯了,独立惯了,总相信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姑婆84岁临去世,表伯母还托人带口信,姑婆一口气没有下去,是不是舍不得靠背李家的亲人?我去见她时,她直挺挺躺在床上,眼睛已经闭上,气若游丝。我用耳朵贴近她的嘴巴,半天没有听出一个音节。我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只希望她一路安息,来生再投富贵人家。办丧事时表伯伯把父亲和我以及大堂哥找去,问问有什么要求。父亲言语少,堂哥好像有点紧张也没什么可说的。我安慰几句,对年纪和父亲相差不远的大表哥说:“姑婆一生简朴,自力更生,远近都是好名声。伯父既然费用都准备好了,我们其他要求也没有,就是希望你们兄弟几个团结一起好好协助伯父,不要出什么差错,也是给姑婆争气。”

我的大姑妈真的是一个可怜的人。族谱上没有登记,我只记得父亲以前告诉我好像叫东满。大姑妈从小耳背,十来岁时,日子艰难的爷爷听别人的话挑盐时把她卖到桂阳州做童养媳。大姑妈后来一个人走了100多里逃回来的。有一个晚上就躲在路边树林里,第二天趁着野兽们还没醒来继续赶路。后来再嫁给大姑父,家里条件也不好,他比大姑妈大十来岁,身体也不好。但是我表哥詹社初一表人才,湾里拉戏班的时候,准备让他唱小生。大姑妈40几岁失去了老伴,60几岁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去年80几岁了,夜里起来到猪楼上厕所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在台阶上,后脑勺流了一大滩血。两个女儿都不敢把她送往县城的人民医院。每年给她拜年,父亲只是在去世前两年没去过。父亲去她家的时候总要被留下吃饭,走的时候,姑妈一定要送到村口。新湾是个大村,一字排开,大约有一里路。大姑妈又是小脚,送到村口已经看到老屋和洲上詹家,北面望去是一片田野,潭水河边的柳树也看得到了。顺着一条直路,没有种水杉和修高速的时候,隐约可以看清我们家的房顶了。靠背李家背后的山岭,更加清晰可辨了。大姑妈的心思我们都晓得。



大姑妈脸如玉盘,脸型与父亲及伯父都差不多,但肤色好,一直白皙,近几年多了皱纹才变黑。我相信她们那一代人多是古典美女。我后来看到小姑妈同父母及弟弟妹妹的合影时,简直惊呆了:生了大病的小姑妈依然面相饱满漂亮,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容颜苍老。

2012年的时候,大表姐谢春香从陕西西安来信:患了老年痴呆的小姑妈想回老家一趟。这件事在靠背李家肯定是大新闻。自从1979年回来过,小姑妈几乎与我们失去了联系。那一年,在地质队工作的小姑父得了重病,要求在陕西的单位安排到衡阳治疗。小姑妈带着大表姐和小表弟回到老家一趟。我仅记得大表姐带了一些玻璃试管做玩具,但他们长什么样我都忘记了。我考上大学的时候,表哥还给我寄了50元钱。他们也没有寄照片,后来一直没联系。我实在想不起他们任何一个人的模样。父母结婚的时候,小姑妈被奶奶指定为“亲娘”,像大姑妈是大伯母的“亲娘”一样。小姑妈从陕西寄了一套床上用品。母亲一直压在箱底舍不得用。两个枕套是白色的确良一样的棉布,上面各绣着一只凤凰,枕巾则是红色底图,上面绣着两个“喜”字。我初中用了一个,枕巾后来换过,毕业时还把枕套带回来了。高中又用了另一个。

那一年小姑妈失去了小姑父,父母和大伯父去衡阳照顾了一个星期也没能挽回小姑父的性命。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可能生了隙。小姑妈不可能背着大哥与作为小弟的我的父亲一家联系。母亲总是告诉我:大姑妈在农村带三个小孩不容易,小姑妈在城里带着四个小孩更不容易。那次表姐表哥陪着小姑妈回来,我因为在外地工作没有赶回去。跟小姑妈最后一面没有见着,合影更没有。父亲以前告诉我小姑妈叫“承奎”,我想查查族谱核实一下,结果看到族谱上是没有姑娘们的名字的。

李姬容的名字我是记得清楚的。她是我的堂姑。娘家就是我家老屋旁边的二公公二婆婆家。根据族谱推算,父亲同她是宗昌的第六世孙辈。我是最近翻族谱才知道这层关系。小时的我只有羡慕:人漂亮,穿得干净,甚至可以说时髦。听说在团结小学做老师。要是是我的老师就好了!后来她真的成了我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她是我连续碰到的第三位好老师。

一年级第一册我在双渔小学发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李冬秀。她的老公后来作了县长。第二册因为靠背李家划到了团结村,我转到了团结小学。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廖桂花,她后来嫁给了我的姑婆的大孙子詹国楚。大表哥部队转业回来,又高又帅,还配上当时人们羡慕的军装,你想想有多帅。廖桂花嫁给他,除了才华,能不漂亮吗?

但是我的堂姑李姬容比她们都漂亮。更主要的是比我大两岁的堂叔、她的最小的弟弟曾经也在她的班上,有一次暑假作业我碰到很多不会做的,他是迎刃而解,题题秒杀。要是有这样的好老师教我就好了。所以当我美梦成真的时候,我的成绩也蹭蹭地往上蹿。我坚决不能给姑妈丢脸。有一次全乡组织到江南小学比赛,我觉得没有考好,忐忑不安。但下午看到姑妈回来看二婆婆,她说我语文第二,数学第四。那一下我真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

堂姑对我要求挺严的,绝不偏爱。有一次,发新的作业本,后排同学坚持说我挑了好的,并告到她那里。她训了他一句,然后又将怀疑的眼光投向我。我虽然委屈,但觉得不应该给她添乱,让别人以为她向着娘家人,主动提出交换。那个同学又不好意思了。

姑妈李姬容教了我一年后好像去湖南三师进修去了。回来后她又去了三塘中学教书。但是她继续通过她的儿子影响我。那时常宁二中开始从乡下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去读初中。三角塘乡被选去前几届都是团结小学毕业的。第一届选了一个,第二届选了四个,其中一个就是姑妈李姬容的儿子廖小安。第三届选了我和李华林。前面去的人自然是给我树立了榜样,生活上很多事情我也向廖小安请教。但不知怎的,姑妈李姬容总是觉得我比她自己儿子听话。有一次返校前去她在中学的办公室兼临时的家里,她还当着小安的面夸我,要他多向我学习。我自己感觉是一种鞭策。哦,我忘了说了,我这个堂姑嫁的老公虽然是附近石灰窑村的,但他那时是吃国家粮的正式职工。他们的三个儿子可以说一个接一个地聪明,漂亮。



前面几个姑妈都是1940年代出生的。后来出生的靠背李家的姑娘不用说条件更好了。六公公的两个女儿后来都嫁到城里去了。可惜1960年代出生的人后来基本上没读什么书,虽然聪明、伶俐,有才华,但不一定比前面的姑娘们嫁得好。瑞清公公有四个女儿,前面三个都是1960年代出生的,尤其是老大老二,刚成年就出落得很漂亮。有几个年轻人为了追求她们都跟我成了朋友,因为我最愿意给他们去跑跑腿送送他们要求见面的口信。瑞清公公是从徐州当兵回来的,最会讲清宫十三朝的故事,我第一次见到有《民间文学》这么一本杂志就是在他们家。大姑姑冬香的神话故事和美妙歌喉总是吸引着我们。可惜他的四个女儿都没有什么上学的机会。最小的儿子后来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1970年代出生的姑娘们读书也少,有些要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家里的男孩。伯父家三个儿子都没什么机会上学,四个女儿也就更难了。真正是可惜了。只要给她们机会,我相信她们都可以考上理想的学校,然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生于1993年的李玉姣就毕业于211大学。说起来,靠背李家90后的姑娘们,考上大学的也有3个了。所以,给她们一个读书的机会,靠背李家的姑娘们是不会比男丁们差的。看到她们嫁出去后一个个持家有方,简朴贤惠,梁李氏的祖先们也应该感到欣慰吧!



李先国,男,文学博士,教授,湖南省常宁市人,1971年出生。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在《文学评论》等海内外各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省级课题2项,正主持省级重点课题1项,出版《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批评想象的理论与实践》《徐懋庸评传》《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专著4部,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4项。目前主要从事《徐懋庸年谱》研究以及媒介文化批评、视听传播文化研究。

 出     品|《常宁作家》微刊编辑部
总      编 | 陈首印 
总编  |  阳富生
主     编 | 周满恒   
编     委|伍子余  尹  健  彭福生 刘胜林   
投稿邮箱|474670816@qq.com
商务合作|电话13973466199(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转载请标明\请尽情分享转发朋友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161

帖子

47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10
发表于 2020-5-7 18:3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李家生的姑娘点赞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99

帖子

6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0
发表于 2020-5-9 13:2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族谱可以说是一个姓氏家族迁移生活记录的档案馆!以前族谱只记录男丁和进来媳妇姓氏,出嫁之女不记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现在男女平等,部分再修家谱时才有记录!社会进步了!观念也得改改了!往后家谱的内容也必将丰富多彩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99

帖子

6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0
发表于 2020-5-9 13:34: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接地气!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