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朋友借给我的一本《环球人文地理》杂志,其中一篇“荣隆二昌访夏布”,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所述的内容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其实我们常宁有不少夏布,常宁话把夏布叫苎布。据专家研究,历史上夏布的主要产地在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地。我下放在罗桥的时候当地农民就种植苎麻,许多人家都有织布机,挂的蚊帐都是苎布蚊帐。只是那个时候我没有概念,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毕竟没有用过。
我对苎布的直接印象是婆婆家中的苎布蚊帐,这也是我第一次亲自接触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物品,当时婆婆家中还有织布机,有苎麻线团。那些织好的苎布很不被我看起,之前我家都是用的纱布文帐。个体织布机宽幅很窄,一般只有1尺5寸,做一床蚊帐需要拼凑很多块。
婆婆的舅母据说是“夹制”(谐音,我不知道是哪两个字,纺线的意思)能手,我亲眼见过老太太操作,可惜早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苎布刚开始时颜色是浅绿,就像没洗干净一样,质地很硬不柔软,以后经多次漂洗,渐渐地有浅绿变黄,最后变白,越洗越软。记得一到夏天,罗桥的河里每天都有用鹅卵石驮着的苎布,当地人靠自然的流水把苎布漂洗得干干净净,晶莹透亮。 苎布密度很高,感觉没有纱布蚊帐那么透气,一般都是夏天挡蚊虫,冬天挡灰尘。洗起来更是费劲,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每次婆婆都要拿到河里去洗。老人家用过的那床苎布蚊帐,在她去世后我仅仅用过一两次就放进挑箱。直到前几年我离开常宁,送给了朋友90多岁的老母亲。说句实话,除了她那个年纪的人,再稍微年轻一点的都不会再用了,何况现在很多家庭夏天都不再用蚊帐。因为有太多的替代品,所以逐渐被人们忘记了。
常宁的很多地方都难以看到苎布的踪影了,偶偶在殡葬的队伍里还能看到,称“牵苎龙”。现在的年轻人知道苎布技艺的,恐怕很少很少了。虽然现在有很多工艺加工苎麻,也有苎布织物,但都是工业化生产,机械加工,传统的夏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责任编辑:张朔夫 作者简介: 无求品自高,本名陈静莲,家住常宁城关镇,常宁市人民医院退休职工。闲暇时间喜欢写点散文随笔,练习诗作,写写故乡美食,抒发思乡情怀。现定居昆明。
来源:常宁民间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