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可是“镇行之宝”呀!常宁农商银行塔山支行行长彭建福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里拿出一张“农业放贷借据”给记者展示的时候,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这张借款凭证,见证了塔山支行60年来无一不良贷款的辉煌纪录。 塔山乡,衡阳唯一的 少数民族乡,半数以上是瑶族。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典型的山区。塔山支行是这里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因为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1年,彭建福于是在常宁农商银行有了“塔山哥”的称号。生于斯长于斯,并长期工作在这里,无论汉族还是瑶族,这里的村民都会亲切地称彭建福为“老表”。薪火相传,父子接续。今年81岁的父亲彭继成,从1961年起就在这个行里工作,而且一干就是38年。 这张泛黄皱巴、有着近60年历史的凭证,就是父亲彭继成移交下来的。凭证上清楚地记载: 借款人:吴兴龙,东江村人。 借款金额:叁元伍角。 借款用途:买口粮。 借款期限:3个月。 借款日期:1963年7月5日。 让人惊异的是,在“到期本息一并归还”一栏里,却记载着“2017年5月18日收回本金伍角,结欠本金叁元”。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俵”彭建福从父亲那里得知,借款人还没到还款期限就不幸去世了,而且没了后人。于是,这笔“无主借款”就一直挂在账面上。 
▲塔山支行行长彭建福搀扶老人办理业务
信用比黄金更重要。没想到的是,时隔54年后的2017年,东江村委会主动找到塔山支行,表示对这笔借款认账,先从账面上偿还本金伍角,结欠本金与利息将一并偿还。 成立于1960年塔山支行历经60载,与全乡9个村、2107户、8640人紧密相连,风雨共济。在这里,村民把信用看得生命还重要。 敖头村敖头组李良云、李华父子,2008年意欲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却苦于资金短缺。正一筹莫展之际,“老表”彭建福主动找上门来:“只要项目好,讲信用,两万元贷款明天就可以下来。”年复一年,贷了还、还了贷。十多年来,李良云父子先后10多次从塔山支行信用贷款30多万元,每次都按时按额偿还。 彭建福说,“塔山支行向来从实际出发,不贪多求大,只要群众需要,哪怕只借100元,我们也会尽心尽力。因为这里的乡亲很实在讲信用”。 一个80后的村民在塔山支行借款5万元,后来突遭不幸,夫妻二人因事故在广东双双离世,只留下一个八九岁的儿子。彭建福多次前往探望他们的家人,并提出资助他们的遗孤。“他虽然走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承认这笔贷款或找理由不还”。其亲属却这样对银行说。一直以来,其亲属始终坚持按时结息。待贷款快要到期时,这家人向银行承诺:国家赔偿一到位,就马上归还贷款。 
据了解,到2020年末,塔山支行存款余额1.06亿元,贷款余额2020万元。这个看上去并不突出的数据背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数据:近三年来,塔山支行累放贷款7350万元,累计收回贷款6718万元,到期贷款收回率连续三年达到100%,每月结息率达到100%;存款客户4110户,占所有人口的47.57%,占常住人口的98.33%。授信户数1063户,占辖区管辖总户数2107户的50.45%,占常住户数1250的85.04%。截至去年末,用信户数345户,用信覆盖面为32.46%,户均贷款余额6.4万元。自成立以来,塔山支行的表外贷款余额始终不超过50万元,表内不良贷款率为零。 就是说,塔山支行与家家户户都有存贷往来,户均贷款余额为6.4万元。点多面广,却创造了60年来无一不良贷款的纪录。 信用的力量,常常春风化雨。 东江村距离塔山乡有7.8公里山路,民风淳朴,有着良好的信用环境,表内外不良贷款均为零。去年,在总行的统筹下,将东江村打造成了塔山的第一个信用村。截至东江信用村创建时,已授信255户,授信金额5155万元,实际授信面达到82%。自信用村创建以来,东江村民贷款额度在同等条件下比非信用村增加20%以上,享受优惠的贷款利率,每年至少减少20万元以上的利息支出。其他几个村知晓东江信用村的政策红利后,纷纷申请也要成为“信用村”。 2020年10月30日,在东江村成为“信用村”之际,村委会将那笔“无主借款”连本带利全部偿还。村支书龙秀亮说,我们不能让“信用村”的征信留下半点瑕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