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家洲位于常宁一中东、西校区之间的宜水、潭水交汇处,隔河与常宁一中东、西校区相望,有濂溪、合江桥与常宁一中东、西校区相连。是洲为何以“谷家”而名之?为此,笔者曾经查阅常宁谷氏族谱,窃以为洲曾为谷姓地,但谷氏族谱并无此记载。尽管谷氏族谱无此记载,但并不排除洲原为谷姓地之可能,因为依地之最初所有者命名是地名命名规律之一。诚然,也不排除以洲上最早种植的是常宁人称为“谷”即水稻而命名谷家洲的。 古代,谷家洲一带曾是一片河汊,宜、潭二水分别从县南、县东注入,由于河水的冲积,河汊中的泥沙逐渐形成一片滩涂,这片滩涂连接濂溪祠(今常宁一中东校区)伸入宜、潭二水交汇处。唐开元九年(721)县治由麻洲迁宜江(今治所),依山傍水筑城,开凿护城河,便将谷家洲头(与常宁一中东校区相接的狭窄地段)凿通,让宜水与潭水合流,这样,河中滩涂便与陆地分离,四面环水,形成水中陆地——谷家洲。谷家洲东面之潭水,源于桂阳县天子地北坳下,流18千米后在庙前镇西湖村天窗岩入常,南来又于鳌鱼形折而西与源于桂阳县小洋泉一路向北逶迤而来之宜水汇合于谷家洲。昔袁参岗诗云:“双流碧水悬明镜,万叠青山照晚霞。”宜、潭二水如玉液琼浆,滋润着两岸土地,养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谷家洲,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谷家洲在合江学堂兴建以前,还是一片荒洲。昔“长两里广半之”,1964年,下游之培元塔下修筑堰坝,水位提高,故今长仅五百米、宽仅百米有奇。昔洲上荆棘丛生,荒草没膝,恶竹万竿,然“古树浓荫,与西北二桥云光离合,……鸢飞鱼跃,时寓化机。”谷家洲朝裹晨雾,迷离空濛;夕浴睌霞,水光潋滟,确实是一幅天然图画。如当春汛,宜、潭水涨,滚滚洪流,逐浪扬波,四周皆成泽国,谷家洲则象一叶扁舟,飘浮于二水之上,俨然如蓬莱瀛洲,海上仙山。故民间传说,谷家洲形似舟,水涨洲高;又如一只鸭婆,翘首向南,摆尾于北,神态怡然,洪水当然莫奈其何。据县志记载和口碑相传,虽有多次大洪水浸漫洲头,但始终没有淹住洲中央的合江学堂之基脚。对于美好的民间传说,我们当然能找到地理因素的解释,因为谷家洲下游地势平坦,河面宽阔,能分泄大量的洪水。可见当年择谷家洲立学堂者是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的。谷家洲仅宜、潭二水汇合处一小洲矣,明代形成的常宁县城八景并未列入其中,可见虽为县城形胜,但名不至合江学堂立后如雷之贯耳焉。故谷家洲之名重,离不开合江学堂,而合江学堂也正是籍谷家洲之地灵而人文蔚起,正所谓相得益彰也。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徐蘅衫与县绅王良弼、尹修五、谷伯珊、吴东皋等在清末大兴近代学堂之风气影响下,筹光洋一万四千余元,择谷家洲为址,以两水相合为名,创建合江学堂于是洲。合江学堂创立后,成为常宁近代以来之文化圣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合江学堂不仅是常宁近代以来之文化圣地,亦为常宁近代建筑之典范,1993年出版的常宁县志丛书之《常宁县建设志》将其收录。合江学堂从南向北以校门、礼堂、雁楼三进为中轴,头进校门作燕窝式,宽四米,凹进一点九米,汉白玉匾额上书“合江学堂”四字,为常宁唯一翰林王良弼手迹,字体遒劲古朴,现为合江学堂唯一留存之古迹。校门两侧分六椽,每椽有粉塑花饰圆窗,各窗隐显一字,分别曰:“博、厚、高、明、悠、久”,此六字被常宁一中奉为圭臬,引为校训。东西两椽耸立叠式风火墙,墙垛檐牙高啄。门厅左右列传达,会客、阅报、印刷室,均由阶基相连。正栋位校后门“广十丈、深一十四丈”以墙间隔为二,南礼堂,中立四柱,叠梁架栋,空阔宽敞,礼堂左右有圆拱门各一,左名“翊运”右曰“匡时”,北为教务厅,券拱玻璃大窗,通透明亮。礼堂右精舍二,花厅一,为堂长所居,教务厅后二十米有雁楼,与培元塔遥相对峙,楼左右列夹室为教职人员住所,楼北有菜园近亩,为学生劳作场所。合江学堂建筑群以正栋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礼堂至校门有左右两廊连接而组成前院,东西廊楼两层,底层为自修室和教师住室,楼层二十二间为学生寝室,廊房红柱绿窗,与院中花木水池相映,俨然有校中花苑之韵。教务厅至雁楼间联以东西两堂形成后院,各堂列五间,木质天花板,青方砖铺砌地面,分别为图书、仪器、陈列、学生活动室等。西侧筑有厨房、餐厅及洗盥室八楹,食堂西五米列小屋一排为浴室,出餐厅而北有木廊长三十米,接通厕所。整个建筑群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总面积三千余平方米,大小房屋八十七间。民国四年(1915)县绅吴皋东承首集光洋三千余元,傍宜水新建西式教室一栋。新建教室宽八点四米,长一十八米,共两层,每层用双层木板隔为两个教室。教室以松桩、条石为基,首层架空一点二米,籍以御洪防潮,砖木结构,青瓦覆顶,玻璃窗户,纸筋石灰墙面,通风采光良好,时人曰县城洋楼。合江堂舍四周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环洲杨柳,依依拂水,曲径幽兰,沁人心脾,鸟语婉转,四时啼春,……大有“苍翠掩粉墙,人在画中居”之雅致,黉舍之中,莘莘学子,弦诵不绝,迄今本邑海内外负时望之士,不乏当年在堂执书问难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