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相关情况。
吕玉刚指出,在落实学校承担的“双减”工作任务方面,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纪律。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做到四个“严格”:
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 ,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所谓重点班,就是学校重点培养的班级。重点班集中了全校成绩拔尖的学生,配置顶级的师资,拥有更为优质的学习氛围,成为学校升学率和名气的保障。
但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无疑助长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倾斜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国家一直明令禁止学校采取此类编班方式。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学校,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1.1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中提出:
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编班过程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提出:
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落实控辍保学登记、报告和劝返等责任;不存在违规招生、迫使学生转学退学等问题。
教育部“不设重点班”的消息一出,再次引发网民热议。
支持方认为,取消重点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孩子们接受公平教育,又能让孩子免于升班压力,就连家长也不用再操心分班问题,实在是一举多得。
但也有人认为这项规定不符合实际,重点班的开设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况且,师资差异、升学压力等客观因素并没有消失,小范围内追求公平,实际上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