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4500|回复: 0

宜水河畔人形山墓群,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8-9-21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土为安”是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墓葬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各地墓葬形制的变化,就是古代葬制在当地与民情风俗结合的反映。被列为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洋泉镇严冲崔氏家族墓群,其墓葬自明代延续至今、叠压关系之清楚、层次记载之详细,在我市目前墓群文物的发现中仅此一处。

严冲崔氏家族墓群位于我市洋泉镇严冲村境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当地崔氏家族从明朝至今的墓葬坟山。墓群以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崔公巡禄山九府君墓为主墓,墓及墓围通体青石磨制而成,依山势而建。墓向215度,墓座边长1.18米,墓高1.2米,为青石块垒砌成七边形座,以此向上呈九个石级砌成圆形,基座雕刻考究,青石雕刻纹饰清晰明朗。墓围内有汗白玉石明崇祯二年“崔公巡禄山九府君之墓”墓碑一通,墓前安置有石质“祭神坛”,雕刻精美,精巧通透。在主墓周边还保存有崔世家族清代墓葬4座,均有青石墓碑,整个墓葬规模来看都印证了当年崔氏家族深厚的家底。

据《崔氏族谱》记载:严冲崔氏家族墓群,始建于明朝崇祯二年即公元1626年12月,崔氏先祖八世巡公仙逝,择地西南,其山酷似人形,故记载为人形山陵园。崇祯三年公元1627年正月动工修建陵墓,选石板口崖石,沿宜河水而至,远近石工巧匠,争相献艺,雕龙刻凤,筑墙塑师,工程浩大,宏伟壮观,百里横直,独领风骚。迄今近400年。历时十四代,相继藏遗骨九百七十余墓,是江南唯一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墓坟山群之一。

再记人形坟山中载:沿马岭山脉蜿蜒至高冲山巅,左右忽折,而独掌高峰,酷似人形葱葱郁郁,古树参天,碑石林立。余每上山拜奠,顿觉心旷神怡。总不禁登顶峰而俯瞰前倾,拂面春风领略风光。遥望菜籽,初露水面,如红日喷迷雾喷薄面出。丘岳林海,此起彼伏,屡屡轻云飘逸山腰,巍巍泉峰卧于左侧,谭背岭一字儿绵延向右伸展,似蛟龙戏水,首尾相映。哗哗宜河水笑过脚下,坦坦田园绿浪翻液,诗情画意尽收眼底,怡如梦入幻境,如痴如醉。由此可见崔氏园陵选址之讲究,无不符合中国传承千年的风水文化。

严冲村支书崔年发介绍,崔氏先祖是在明朝时从河北迁来常宁,相中严冲村后定居的。在当时先祖家底较为丰厚,家族中非官即富。90年代时有人认为先祖墓穴中有宝物陪葬,对其先祖明朝巡公墓进行了爆破式盗窃,先祖遗骨及墓室均因此遭到盗墓者破坏。据《崔氏族谱》记载,盗墓是发生在1993年3月17日深夜,虽及时发现,得以修复,但先祖遗骸却难以还原。

据再记人形坟山中描述,人形山脚下原来还有一座石山,可绕山而达,高数丈,面积三分,四周峭壁、远看或若山,近看若塔,底部有盆,盆中出山,集洞天,湖光山色于一体,人称人形山“一口印”后在近代的政治运动中拆毁造田,连带山脚部分墓地也随之造为农田。

崔氏家族墓群历经近400年,虽遭到了一些毁坏,但现存的古墓群保存较为完好。据崔年发介绍, 1991年10月的时候,旅台湾返乡的崔氏十九世孙崔孝稷,在离开家乡四十年后,回乡祭祖时看到陵墓杂草丛生,墓石有坍塌,便组织全村族人商议墓群修缮事宜,并出资与族人联合复修,全村崔氏成员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处理,竣工之后,墓群焕然一新,为了纪念复修族众还铸匾庆贺,匾书四个金光大字“承先启后”。直到现在,每逢清明节或遇重大家族祭祀活动时,前来登山祭拜的崔氏后裔骆驿不绝,还有远在新疆的宗亲,迢迢千里回乡祭拜巡公先祖墓。

据崔氏先辈们传说,崔氏先祖在墓地山下,宜水河边的山地间,造有十八个地窖,因为家里金银太多,所以窖里藏的全是金子,最后埋在了山地下,直到今天都还没人找到窖里的金子。由于时间一长,十八口窖里生出了十八只小金鸡。据老辈们传说,当年有人去赶书途径此地,看到了这十八只金鸡,其中一只小金鸡啄了他一下,把他啄伤了,他一看发现是金鸡,就把这只小鸡抓走了。因为家里穷困就把金鸡拿去卖钱了,等到把卖金鸡的钱用完了,小鸡啄的伤口也奇迹般的好了。大家都说他是个有福气的人,得到了崔氏老爷的帮助。从该传说可以看出,崔氏家族墓群在历经近400年的时间里,也是远近闻名,充满了各种传奇故事。

崔氏家族墓群,是我市明清古墓中保存和记载最为完整的墓葬文物,为研究我市明清两代近400年的民情风俗提供了有力的可考依据。2013年1月6日,严冲村崔氏家族墓群正式被列为我市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石朋 段佳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