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查看: 3176|回复: 1

常宁最早的马灯戏班子——仁义班

2641

主题

311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068
发表于 2018-9-30 1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义班,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是常宁最早成立的马灯戏班子,管班(班主)是周增谦。

当时,全县共有马灯艺人约30个左右,全都参加了仁义班。他们是:龙紫禄(又名龙家月生几,是常宁马灯戏班开山祖师龙三喜之子,花旦)、周增谦(龙三喜的第二代徒弟,又名窑老古,盐湖人,老生)、吴公旦(田尾人,丑)、李坤山(二名二元几,两江人,丑)、黄增益(柏坊人,丑)、杨桂林(官岭人,正旦)、谭天元(柏坊人,旦)、周法柏(乌此人,旦)、周法松(乌此人,老生)、谭满爷(又名谭家左拐子,乌此人,左场),欧满爷(打鼓佬)、刘一升(左场)、廖德成(又名石珠几,丑)、周秀品(盐湖人,小生)、周秀汤(盐湖人,丑),谭广和(旦)、尹经玉(旦)、廖书谦(又名王徕几,双安人,旦)、詹广德(三塘人,左场)、廖本怡(又名满桂几,三塘人,左场),夏少桓(田尾人,左场)、胡光俊(江河人,丑)等等。其中,演员以龙紫禄、李坤山、周增谦、谭天元等人的艺术水平最高,左场(乐队)便以詹广德最为著名。他们均在全县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是龙紫禄,曾号称为小梅兰芳,其唱腔与表演艺术皆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也在县城轰动一时,遗憾的是他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37岁时便病故了。

仁义班的常演剧目有《抢妻失妹》、《胡公子赶妻》、《杨金龙写退婚》、《四仙姑下凡》、《罗瞎子闹店》、《花公子抢亲》、《旷老娘讲理》、《安安送米》、《打砖会兄》、《赶子牧羊》、《张三劝妹》、《满姑吵嫁》、《鸟英晒鞋》、《大盘洞》、《春风亭赶子》、《草堂磨媳》、《张大脑壳借钱》、《双推磨》、《送表妹》、《李氏反情》等50余个。其中《旷老娘讲理》、《张大脑壳借钱》、《双推磨》是他们自编自创的节目,属地道“土产”,特别是《双推磨》,影响更大,该剧由本县当时的一些文人与艺人联合集体创作,能演一个礼拜,剧本取材于清光绪19年本县杉树张姓与官岭郭姓两族为一奸事纠纷并牵涉到当时县太爷龙起涛的一桩公案,这在当时来讲,能编出揭露现实的剧本,是要担很大风险的,然而,他们还是编演出来了,并且经久不衰。

他们的唱腔,以音调高亢,热情奔放称著,田野山歌风味甚浓,以呐子牌子为主,其常用的正调曲牌有《川子调》、《三字调》、《洞腔》、《西调》、《东调》、《王皇腔》、《黄腔》、《下河调》、《活句子》等20余个,当中的《洞腔》、《黄腔》、《川子调》就很具特色,是仁义马灯班的代表曲牌。

仁义班一般不在春节的时候开始演出,只是配合龙灯狮舞耍跑马灯,到农忙以后,才外演出。他们除唱愿戏以外,还为庆神、禁山或红白喜事被人邀请,演出时,一般是12到16人,有时,也达到20入的,而唱一天戏的收入,仅仅只有五块钱银洋左右,故艺人的工资微薄,生活十分清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3

帖子

37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4
发表于 2018-10-1 08: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宁的皮影戏都快要失传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