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由于交通闭塞,行旅十分困难,身处荒山野岭,行旅之人无不渴望路途中有一些可以阻风挡雨、喝茶解渴的休憩之所。因此在那时候,几乎每个乡镇上都建有用来歇息的亭子或草棚,有建于人烟稀少的盐茶古道上,或建于人口稠密积聚处,也有建于村口河道之上的桥亭。 古时候路边的亭也叫茶亭或驿亭、凉亭,亭与亭之间一般相距十里左右,也叫十里亭。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方便过往行人遮风避雨,过去还是善人施粥散茶舍宿之处;二则是当地善男信女诵经拜佛祈祷神灵之所。 在大堡乡培龙村,就有一座这样的亭子,名叫培龙亭。内有石碑一块,铭刻《培龙亭记》字迹清晰可见,记载了它的用途和重建时间。它的详细始建年代如今已不可考证,只知其重建于1898年,但在近百年来,直至上世纪60年代它依然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也见证了此处沧海桑田的往事,更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繁华岁月。 培龙亭位于常宁市大堡乡培龙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占地面积68.25平方米。属单券拱式凉亭驿站。亭子南北走向,长10.5米,宽6.5米,整体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覆面。原古驿道从驿亭中通过。其内西墙壁上留有《培龙亭记》石碑及村民捐款碑两道,东墙面留有八字对联及“八仙过海”的水墨画,南北青石质券拱门上方有暗八仙堆塑图。并有两只石茶缸供路人饮水。该古驿亭整体保存完整,文化信息浓厚。为湘南地区研究古驿站建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据当地老人说传,培龙亭所处之地,在旧时形似一片“荷叶”,中间凹陷,又被称之为荷叶塘,在“荷叶”的周围有大山围绕,中间无山脉穿纵,是当时方圆十里内的交通枢纽,前辈们便在荷叶塘的要道路口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培龙亭,供来往行旅驻足歇息,以培村内山水人文之“龙气”。 又传,在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的某一天,大雨磅礴倾下,次日旧亭被大雨洪水冲毁,为及时重建培龙亭,村内一位学识渊博的欧姓老人,组织乡绅捐资重建培龙亭于培龙书院右侧,供行旅挑夫和士林之人歇足秉谈,以汇聚人、山、水灵秀之气状书院名声,惠泽后世。 据当地老人回忆,培龙亭与培龙书院相依而建后,方圆十里的行旅挑夫、士卒游僧,历经此亭驻足歇息者络绎不绝,不计其数,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培龙亭来往驻足行人依旧不减,热闹非凡,时常还有人在此施粥散茶,后在书院重建,以及公路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培龙亭逐渐失去以往的热闹和作用,重建的书院也因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改为民房。 如今,站在培龙亭门前,虽再也看不到往昔的热闹与繁华,但它依旧耸立不倒的古朴外表,以及青石条垒成的石门,却在不断的向过往游客,传诵着它往昔的荣光和繁华。 走进亭内,回望墙梁之上,那已经模糊的山水图和丹青字迹,我不仅在心中遥想当年,行旅挑夫在此驻足享茶闻书声,士卒游僧在此秉足长谈的繁华景象,俨然一幅文化休闲中心于一体的繁华场景,浮现在心间,心中不免对古人的惬意和智慧充满敬佩,再看着墙面上,一块块灰黑般的青砖小瓦,一点一滴都承载了民族的、智慧的、经济的、文化的意志在其中。古老的培龙亭,割舍不了一代又一代大堡乡培龙村人的好客情缘。(刘石朋) (常宁市文物管理局策划) 来源:常宁报
|